隨著中美新冷戰登場、解放軍加大對台武嚇力道,台灣海峽也再次成為東亞的衝突熱點。美國陸軍大學最新一期的《軍事評論》(Military Review)就以兩岸情勢為題,專門討論解放軍對台動武的相關議題。其中美軍陸戰隊上尉沃克・米爾斯(Walker D. Mills)的〈遏制巨龍:美軍重返台灣〉(Deterring the Dragon:Returning U.S. Forces to Taiwan)便認為美國不該繼續「戰略模糊」策略,甚至主張「美軍應重新在台灣駐紮,最能嚇阻解放軍對台動武」。
米爾斯指出,美軍在冷戰時期的主要威懾目標就是「防止蘇聯入侵西歐」。隨著蘇聯垮台、冷戰結束、北約東擴,如今俄羅斯入侵西歐的威脅已大幅降低。如今美軍的注意力已經轉向亞洲,尤其是屢屢宣稱「台灣是其最重要核心利益」的中國。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將使用武力阻止台灣獨立,並且將在2049年之前完成統一,加上解放軍近年快速現代化,在飛彈方面的進展甚至已經超越美軍,台灣確實成為中美對抗的潛在舞台。
米爾斯認為,以解放軍目前的進展,美軍如果繼續維持傳統的威懾方式,恐怕無法阻止北京的統一野心。不過威懾的順位始終比實力相近(或者至少接近)國家之間的公開衝突更為優先,因為這樣的兩個國家一但開戰,成本實在太高。米爾斯因此主張,美國若要繼續維持針對中國的威懾力,就應該考慮在台灣部署軍隊。
米爾斯指出,美國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便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雙方的共同防禦條約也隨之終止。美軍在台灣的防衛司令部遭到裁撤,美軍也完全撤出台灣。此後美國政府依照《台灣關係法》對台出售武器、支持台灣國防,但美軍40多年來從未回到台灣。米爾斯批評,《台灣關係法》的問題在於這並不是一份共同防禦條約,台灣也無法要求美國出兵阻止解放軍的侵略,華府也自滿於「戰略模糊」的回應策略—等危機發生後,再由當時的華府高層決定如何行動。
由於美國跟台灣沒有外交關係、在台沒有駐軍,美軍也不會跟台灣的軍隊進行聯合軍演,美國對台灣防務承諾的唯一證明就是軍售。米爾斯引述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的名言:「一個人不可能以純粹口頭的方式作出真正的承諾」,因此他認為美國必須要有其他行動,模稜兩可或者不確定的承諾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誤判。美國當初如果願意明確表示保護韓國,韓戰就有可能不會發生。
米爾斯指出,東亞各國的軍事力量目前繼續向中國傾斜,台灣的部隊已經跟不上解放軍的快速進展與現代化。由於中國不受《中程飛彈條約》的拘束,他們部署的數十萬枚彈道飛彈對美軍駐韓、駐日乃至於關島基地造成巨大威脅。加上美軍目前在菲律賓並無駐地,如果兩岸一旦爆發戰事,中國可能藉由飛彈迅速壓制東亞各地的美軍,即便不動用核武、也沒有掌握空優,中國仍可有效阻止美軍干涉解放軍入侵台灣。
雖然美軍的神盾艦偶爾會在台灣海峽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但米爾斯指出,兩岸如果開戰,這些美軍軍艦將極易遭受攻擊,而且無法單獨阻止解放軍的對台攻勢。他認為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實力可以輕易地封鎖台灣,甚至封鎖美軍在日本與關島基地部署的遠征軍。如果美軍決定從本土增援台灣,可能需時數週甚至好幾個月。至於仍在快速增加艦艇數量的中國海軍,也對美國海軍的增援構成巨大挑戰,因為解放軍的反艦導彈實力不在美軍的魚叉飛彈之下。
米爾斯引述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陸伯彬(Robert Ross)對於戰略威懾與保衛台灣的看法:有效的威懾要求「主張維持現狀的國家」具備報復能力,使得「尋求改變現狀的國家」其行動成本大於所獲利益。美軍在台灣海峽的威懾必須讓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有能力在台海有效運用其軍事能力,中國在此所付出的代價,超過透過戰爭實現統一的所獲利益。不過米爾斯指出,中國的飛彈可在幾乎無預警的情況下破壞美軍在東亞的基地跑道、壓制美軍艦艇,推遲美軍的介入時間。舉例來說,蘭德公司(RAND)的一項研究曾指出,解放軍只需發射274枚飛彈,就可讓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癱瘓一個月。
如果美軍無法在解放軍入侵時介入,那麼問題就會變成美國要如何面對已經入侵台灣的解放軍。其一是默許既成事實,其二便是集結部隊,發動一場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戰役,擊退解放軍的A2/AD戰略,最終登陸台灣,或者協助台灣擊退解放軍、或者收復已經淪陷的台灣島。問題是,「為了台灣的主權,是否要與中國開戰」這樣的重大問題,包括美國輿論跟白宮的領導人到時候會怎麼決定,一直都是懸而未決的假設性問題。米爾斯指出,無論是美國的選民或者華府的外交菁英,都不曾對此認真討論,更不用談達成共識。
米爾斯引用國際政治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常規威懾》(Conventional Deterrence)一書中的觀點,也就是「如果另一方認為自己有辦法以相對廉價的方式實現戰略目標,那麼威懾就失敗了」。若把這個理論套用在兩岸情勢,那就會是「如果解放軍相信他們可以透過突襲與海上的閃電戰達成目標,美國基於近海的威懾很可能就會失敗」。米爾斯直言,解放軍懼怕的是跟美國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與台灣發生短暫的流血衝突則是可以接受的統一代價。讓解放軍認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台灣,而且還會面臨更危險的消耗戰時,威懾才能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米爾斯主張「讓美軍重新駐紮台灣,此其時也」。因為台灣島上若有美軍駐紮,並且與台灣的軍隊一同訓練與演習,使美國的後續部隊在發生衝突時更容易進入台灣,美國對中國的威懾力將大為不同。美國若能駐軍台灣,中國誤解美國意圖的可能性就會降到最低,而且駐台美軍除了能夠直接抵禦解放軍,更重要的是確保在解放軍動武後,讓美國一定會捲入這場戰事,使得局勢升級成為必然的結果。米爾斯說,一隻小規模的部隊對美國來說最為經濟,對中國來說則以對抗性最小的方式介入台海局勢,但這保證了兩岸一旦開戰,美軍將致力保護台灣。
當然,美軍如果重回台灣,勢必引發北京的憤怒反彈與局勢升級,在台灣內部可能也會造成激烈爭論。米爾斯承認,這一部分的潛在反應已經超出了他這篇文章所討論的軍事範圍。不過他也提醒「如果美軍失去了台灣這樣的友好國家,將使美軍在保衛日本與菲律賓等其他軍事戰略上陷入混亂,中國拿下台灣將讓解放軍不受限制地進入太平洋,以第一島鏈構築的任何防禦戰略也等於宣告失敗」。
米爾斯在文章最後強調,如果美國想要捍衛台灣主權、認真對待防禦台灣,就得考慮在台灣部署地面部隊。否則解放軍一旦成功阻止美軍介入,美國只能接受中國的勝利事實,或者被迫發動一場耗資巨大的長期戰役,才能獲得再次登陸台灣的機會,而且結果如何還很難說。可以確定的是,美國領導人屆時將面對國內外的巨大壓力,也要設法避免中國發生更多全球性衝突。如果美國在台灣未能部署軍力,中國透過武力併吞台灣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同時也提高了發生衝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