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鴻海要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如果以台灣的民間投資來看,依照主計總處統計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民間投資,每年金額大概是3兆台幣左右;郭台銘的美國投資約 3000億台幣計,就大概是占了一成的份量。不過,主計總處這個數字,其實是包含所有民間大大小小的投資─包含占比最大的廠商「更新設備」等亦列入,這與郭台銘這筆全然是新投資計劃不同。
要看新增民間投資的數字,可以看經濟部的另一個數字。經濟部一直有一個促進民間新增投資的小組,掌握與統計新增的民間投資數量。每年經濟部對此數字設定的目標值,大概是1兆出頭。如果拿這個數字來比,根據經濟部統計的新增民間投資數字,大概是1兆多,也就是說郭台銘這3000億的「投資美國」,如果能回來台灣,就相當於3成左右的新增投資了哩。
不過,台灣、或是政府,都好像對一家台灣企業出走百億美元的投資,一點都不憂心,甚至可說是無感。事實上這波受川普「投資美國」號召,帶走的不止鴻海而已,台塑、義聯、宏遠興業等都已決定赴美投資,全部投資金額大概在500億美元左右─而且還在增加之中。
因此,台灣顯然不能再用當年企業赴中國投資時,一句「人工低廉、勞力密集」來自我安慰,台灣的投資環境確實出了大問題。
之前鴻海集團高管在外界詢問為何不投資台灣時回答:因為台灣政府「冷冰冰」,台灣政府效率輸美國政府非常多,郭台銘甚至發出「台灣目前的風氣和一切,多說無益」的喟嘆,若沒有必要,他盡量不想回台灣。
而已選擇赴美國德州投資的台塑集團也說,美國政府對企業投資非常積極,台灣則似乎要把製造業都「趕走」。義聯則感嘆他們一個投資計劃,在台灣搞超過10年都通不過,只能被迫出走;而美國政府的效率是:義聯向美方提出投資鋼鐵產業,2周不到對方即回應要求公司提出土地、水電等需求數據。
而更諷刺的是6月中,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率團赴美參加「選擇美國」(Select USA)高峰會,政府頗以台灣代表團規模大、投資金額高為傲;官方說說「可能發生的投資大概有340億美元」;而新南向政策也如火如荼展開。
但他們似乎都忘了,政府真要支撐國內經濟、增加國內就業機會、甚至想「幫年輕人加薪」,最重要且最該作的工作就是:增加國內投資,而不是鼓勵或協助企業去這國、到那國作投資。政府該作的就是優化國內投資環境、留下投資,要企業「選擇台灣、投資台灣」。
企業最後是「選擇台灣」、還是「選擇美國」,有一個重點因素是取決於政府、政策,面對從80年代之後最大的「企業移民潮」,政府當然不能一付「事不關己」狀,更別蠢到「鼓勵企業他移」;總該想想如何改善投資環境、留下民間投資吧?別忘了,這些龍頭大企業如出走,帶走的可能是更多的供應鏈與關聯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