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官方調查報告在1997年出爐,報告寫道,最致命的原因在於船首門鎖頭故障,在強風巨浪推打下,船首門因此大大敞開,導致海水蜂擁灌入船艙,船身很快就翻覆了,並以極快的速度下沉。
然而,許多船難生還者卻透露,在船隻下沉前約半個小時,曾經傳來巨大的爆炸聲響,懷疑船隻是遭到攻擊或撞擊才會下沉。這種猜測也與許多推論不謀而合,不少專家都認為,以愛沙尼亞號的設計來看,即使翻覆後應該也能在水面漂浮,不至於下沉的那麼快。
此外,波羅的海航運極為繁忙,平均隨時都有2000艘以上的大小船隻,但這一點卻變成這起事故的劣勢之一。因為當時的專家預期,任何事故發生時四周都有許多船隻可以協助,海上救援隊的規模也是針對人數較少的災難而設計。根據紀錄,共有五艘郵輪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卻因為救生艇難以靠近,總共只救出34人,反而是直升機成功救出104人。
政府逃避調查?
過去20多來,此案生還者和罹難者家屬極力爭取,希望政府各單位重新展開完整調查。他們組成一個自救會努力遊說政府,但愛沙尼亞、瑞典與芬蘭政府卻置若罔聞,甚至可說是極度不願意重新碰觸此議題。《衛報》指出,各國政府拒絕讓船重新浮出水面,
1995年,鄰近國家甚至簽署了《愛沙尼亞協約》(The Estonia Agreement 1995),將愛沙尼亞號的沉沒地點劃定為「不可侵犯」,不准任何人靠近殘骸,由芬蘭海軍代為監管至今。也因為如此,船難原因的調查報告僅能由遙控潛水艇完成。
不過,該協約只能約束簽署國的公民,包括愛沙尼亞、芬蘭、瑞典、拉脫維亞、波蘭、丹麥、俄羅斯與英國。因此國際媒體《探索頻道》(Discovery Networks)日前為了拍攝記錄片,再度以遙控潛水艇近距離拍攝愛沙尼亞號的殘骸,並在船身發現一個4公尺長的大洞。專家認為,只有「極大外力」可能造成如此破壞,再度令人想起生還者的供述。
生還者萊因塔曼(Carl Eric Reintamm)也曾表示,自己當時在郵輪邊的水面下看到一個模糊白色物體,但他的證詞至今沒有被任何調查人員或專家採用過。
「我相信,真相比人們至今被告知的事還驚人,」萊因塔曼說。
該紀錄片團隊由挪威公司「岩水」(Rockwater)為調查主力,瑞典記者艾維特森(Henrik Evertsson)主導,但瑞典簽署了1995年協約,艾維特森因此正接受司法調查。
但艾維特森曾表示,再度檢視殘骸「是新聞工作的本質,也非常重要」,儘管理解法律風險,還是必須一試。如今果然發現無法忽視的證據,終於迫使政府面對這場驚天災難的真相。
Head of MS Estonia investigation: Estonia sank on collision with submarine#Estoniahttps://t.co/VsrHMCaB8a
— ERR News (@errnews) September 28,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