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的書評生涯,每當她的名字出現在《紐約時報》報端,就必然掀起一陣煙硝。她毫不妥協的書評姿態,卻引領著文化持續邁步。偉大的評論者不討人喜歡,但時間讓其受人敬佩。
「今晚,全球的小說家應該都會比較好睡一點。」七月底新刊的《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以這麼一句誇張的文章開頭,報導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首席書評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退休的消息。
為什麼一位書評寫作者能被視為傳奇人物,以至於她的離職如此具有新聞價值?現年六十二歲、日裔美籍的角谷女士,如何能讓英語出版界對其充滿複雜情感——愛戴、敬畏、敵視甚至痛恨?
三十八年的書評生涯,每當她的名字出現在《紐時》報端,就必然掀起一陣煙硝。比如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的代表之一桑塔格(Susan Sontag)就反批過角谷「書評愚蠢、淺薄且未切中要點」。布克獎(Booker Prize)小說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則說她是個「古怪女人,似乎同時需要人們給她讚美與賞她巴掌」。至於美國當代文豪梅勒(Norman Mailer)更曾氣到毒舌,譏諷她是「女子一人神風特攻隊」。
不過角谷的一枝利筆,更拉拔過無數新銳作家嶄露頭角,從此在全球大放異彩,像是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麥克尤恩(Ian McEwan)等。她不看人評價,完全就書論書,當然也就出現過同一位作者前後作品被其評價兩極的狀況。
因此有人說她難搞、捉摸不定,但其實她嚴苛的評論,乃立基於對自己嚴謹閱讀的要求。與其說她在評論一本新書,精確來說,是下了苦功把這本新書,定位在該作者其他作品所共構的座標下。角谷總是字斟句酌地重新反芻消化之後,做出判決。
判決書般的行文,正是她書評最受非議也受敬重之處。
她很少說有好有壞或功過相抵這類評語,行文既不追求風格化,也不提供風趣感。於是每篇書評都像法官給出審判似的是非分明。要判決就需有證據,而非她個人偏好的情緒。
早在十九年前,角谷獲得普立茲評論獎(Pulitzer Prize for Criticism)殊榮時,理由就已是她「無所畏懼而擁有權威」,這個特質如今看來彌足珍貴。當時代走到一個大家競相討讚的臉書世界,角谷雖也退休了,但她毫不妥協的書評姿態,卻引領著文化持續邁步。
請記得:偉大的評論者不討人喜歡,但時間讓其受人敬佩。
*作者為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師。本文原刋《新新聞》1587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