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維觀點:表決權拘束契約與公司治理─彰銀案高院更一審的觀察

2020-10-11 06:40

? 人氣

彰銀案糾纏十五年仍難以解決。(資料照,取自Google)

彰銀案糾纏十五年仍難以解決。(資料照,取自Google)

近來因彰銀案高院更一審宣判,使得表決權拘束契約議題,再度受到國內各界的關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彰銀案源起於民國94年間彰銀以私募公開競標方式,辦理現金增資,發行14億股的特別股。當時的最大股東財政部為吸引潛在策略投資人參與投標,達成政府二次金改的公股整併政策,同意完成增資後,彰銀的經營管理權移由得標投資人主導,並同意於彰銀董監改選時,支持得標投資人取得董監事過半數席次。其後,台新金控標得該特別股。財政部並於94年、97年、100年彰銀股東會改選董監事時,支持台新金控取得彰銀董監事過半數席次。然而,財政部於103年12月8日彰銀第24屆股東會時,未支持台新金控之人選,造成台新金控喪失彰銀之經營權。台新金控因而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在財政部持有彰銀之股份未出售前,且台新金控仍為彰銀最大股東期間,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控指派之代表人當選彰銀全體董事席次過半數之普通董事席次」之契約關係存在之判決。因此,彰銀案的癥結點在於財政部與台新金控間的表決權拘束契約是否有效?

從我國對於表決權拘束契約的立法沿革來看,早期公司法並未明文規範表決權拘束契約,但實務上以往最高法院基於保護小股東,擔心大股東藉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訂立,使小股東無法自由行使表決權,從而可能會架空公司法第198條累積投票制保障小股東進入經營階層之立法意旨,因而認為此等契約有違強行規定及公序良俗,應屬無效。

為鼓勵公司或股東間成立策略聯盟及進行併購,我國於91年所制定的企業併購法第10條中,明定公司進行併購時,股東得以書面契約約定其共同行使股東表決權之方式及相關事宜。其後,我國於104年7月及107年公司法修正時,陸續允許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及非公開發行公司之股東,得以書面方式訂定表決權拘束契約。惟目前公司法尚未開放公開發行公司之股東訂立表決權拘束契約,因此公開發行公司之股東僅得依企業併購法第10條之規定,於公司進行併購時,得以書面方式,訂立表決權拘束契約。

由於表決權拘束契約偏離傳統公司法制中的「一股一權」、「表決權與所有權合一」等重要原則,且此等契約多涉及公司經營或股東權利等重大事項。一般投資人或未參與契約的股東不易得知表決權拘束契約之內容,從而無法判斷此等契約對其可能產生的風險,所以如何兼顧對非表決權拘束契約當事人之其他股東以及一般投資人之保護,往往是表決權拘束契約的重要規範課題。為求慎重起見,美國與我國皆要求表決權拘束契約必須具備一定的要式性(例如書面方式、契約當事人簽名等),始能有效成立契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