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具強烈情感 屢屢獲獎
格呂克經常被稱為自傳詩人,其作品以強烈的情感著稱,並經常引用神話、歷史、自然來思考個人經驗與現代生活。她的作品專注於闡明創傷、慾望、自然的各個層面,透過探索這些廣泛的主題,坦誠地表達悲傷與孤獨。她的作品特色是追求清晰。童年、家庭生活、與父母及手足的親密關係一直是她作品的中心主題。
格呂克的作品獲得許多獎項,包括《野鳶尾》在1993年榮獲普立茲獎,2014年出版的《貞潔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在同一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3年至2004年,格呂克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of the United States),2015年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格呂克的作品包括14部詩集與數本談論詩的散文集,其中詩集《野鳶尾》在台灣有中譯本出版。
諾貝爾文學獎二、三事
1786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創立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共設有18名院士。瑞典學院院士為終身制,院士過世方能增補新人。依照原本的制度,院士無法正式辭任,但可拒絕參與學院事務,但經過2018年的性醜聞風暴後,瑞典學院推動了一些改革,包括院士可自願辭職。
每年2月,瑞典學院聘請的專家學者與作家(包括前任文學獎得主)擬出初選名單,到5月初時淘汰至僅剩5人。整個夏天,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會仔細研讀這5位作家的作品,決定最後獎落誰家。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2019年已有116位得主。雖然當代女作家人才輩出,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性別比例極度失衡,歷屆總共只有15位女性得主,僅佔約1/8。
歷屆文學獎得主平均年齡約65歲,最年輕的一位是以《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著稱於世的英國小說家兼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摘下桂冠時年方41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2007年獲獎時已經88歲,2013年,高齡94歲的她與世長辭。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奧地利劇作家與小說家漢德克(Peter Handke)摘下桂冠,獲獎理由是「運用語言的獨創性產出深具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人類經驗的邊緣地帶與獨特性」。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與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亞爾特(Harvey J. Alter)、萊斯(Charles M. Rice)、霍頓(Michael Houghton)
物理學獎──潘洛斯(Roger Penrose)、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吉茲(Andrea Ghez)
化學獎──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
文學獎:露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
和平獎──10月9日下午5時
經濟學獎──10月12日下午5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