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龍應台反對的是不分形式與内容的戰争,也不分地域,她的反戰便延續了許多文化學者和知識份子一向反戰的傳統,直逼美國語言學家Noam Chomsky(杭士基)的反戰架勢與道德擔當。在越戰期間,杭士基以美國人的立場,抨撃美國政府必須為戰争行動負責;隨後他對美國軍事擴張的侵略政策嚴厲指控,數十年如一日。
從龍應台的著作(例如《大江大海》)與相關言行看,她反戰,並非泛指抽象的戰争,而是意有所指,針對海峽兩岸可能發生的戰争。台海之戰有兩個源頭,一是中國發動,二是台灣造成。另一個機率不大的可能是,不管有意或無意,中國與美國之間引發先下手為强的戰争,台灣不過是池魚之殃。
過去幾年,中國軍機和軍艦在海空上對台灣步步近逼,2020年總統蔡英文繼續執政以來,更變本加厲,兩岸關係充滿不確定的緊張因素。再加上台灣内部北京代理人的隔海助陣,只要水到渠成,台海之戰頗有一觸即發的可能,局面更難以收拾,直到烽火過處,哀鴻遍野。
從來没有一個侵略者可以打著正義的旗幟,替天行道。不論前因後果或時間長短,只要中國主動掀起一場戰争,跨海以武力統一台灣,整個過程勢必生靈塗炭,應驗前總統馬英九説的,「千萬人頭落地」。龍應台無疑會反對如此戰争,卻含糊其詞,以「我反戰」掩飾了侵略者的存在,並避免指責中國。
不幸的是,中國封鎖臉書,更封殺了龍應台的道德情操。她的話語説得再如何動聽,對人民政府與14億中國人來説,簡直不知所云。她的反戰基於道德,卻在信仰倫理(誰是可能侵略者的認定)與責任倫理(誰須為戰争付出代價)上,雙雙退縮,為德不卒。
在龍應台看來,頂著民族大義,中國攻打台灣師出有名,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她是作家,當然理解文本(text)與情境(context)之間的特殊關係和意義。「我反戰」的戰争既然無名,一個合理的推斷是,誰造成戰争,「我」都反對,例如,台灣以中華民國或台灣國的名號,挑釁中國的主權宣稱。
龍應台的反戰論不點名中國,又無法昭告中國人,海峽戰争唯一的結局是玉石俱焚。她在台灣用中文提出反戰宣言,當然以蔡英文政府(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挑起戰争)與台灣人(人民是戰争中的炮灰)為訴求對象,背後的呼召恐怕是:台灣人啊,不要不知死活,企圖獨立於中國政治勢力範圍之外,以免激怒北京,惹來殺身之禍,慎思啊,慎思。
「我反戰」,其實是龍應台含蓄的表達邏輯。她反戰,不外是如何避免海峽之戰,説穿了,就算中國虎視眈眈,台灣必須盡一切可能不讓戰争發生;戰争一旦造成,罪也不在中國,台灣免不了要為前者的侵略行動承擔終極後果。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