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積電的案例,應該可清楚看出其中的差別。如果只是與美方共組供應鍵,就類似現在台積電「奉美國之命」到美國投資設廠、但原先在中國的生產線仍能繼續維持一樣;如果是要切斷兩岸供應鍵關係,就是台積電的中國廠必須撒出,這之間的差別、影響、及盤算是完全不一樣。
除了看美國的條件之外,也要看各國與企業的動向,而且是看他們作什麼、而不是聽他們說什麼,更不能只「憑印象」行事。「印象中」,正如蔡英文說的「現在,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解構及重組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過,許多數據未必能證明此「印象」。
例如,川普一直要「中美脫鉤」,實際上,多數美商並不搭理;日前上海美國商會對會員的調查,只有4%美商響應川普回美國投資,7成以上美商沒有任何減少或遷離中國業務的計劃,另一份中美貿易全國委員會的2020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更是有85%美商說,未來1年對中國的投資不少於去年甚或增加;高盛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及醫療保健領域的大多數公司,實際上正擴大在中國的生產,美國幾個大型指標型製造業商─如特斯拉,今年就擴大在上海的投資,更別提因中國的金融開放,美系幾個大型金融機構反而是搶進中國市場了。
反應在整體數字上,除了第2季經濟成長率回到3.2%的正成長、8月出口近1成外,前8月外人直接投資(FDI)已接近正成長(8月成長2位數)─相較之下,全球FDI預估要衰退30%以上,顯示外資正「成群結隊」撤離中國的「印象」未必有數據支持,當然,更諷刺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還是正成長哩。而從兩岸貿易數字中看到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上揚到46%,也看得出兩岸供應鏈不是「印象中」的大批台商返台而鬆動,反而是持續運作、堅實如昔。
政府要推供應鏈重組,最好看清楚風向後再動,短期而言,歐美疲軟而中國經濟恢復成長,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增加,尚不是推動好時機;再者,美國的政治變局亦應考量,如拜登當選,縱然不改中美競爭格局,但政策必然不同、更未必推損人不利己的中美脫鉤,甚至川普連任,其多變不定的政策亦難預測;至於中長期更要視情勢發展而定,蔡政府這道「全力及全方位投入供應鏈重組」政策,最好還是多保留、多看看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