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對石門水庫的印象是,蓄水量只有2億噸,每年要供水8億噸,水庫要裝滿四次才夠用,石門也成為缺水的指標,但區域調度讓它擺脫獨自調度的困境。然而,上周經濟部長王美花跟過去幾任部長一樣,第一個看的水庫還是石門,顯然沒跟上石門水庫時空環境已不同的腳步。
難以應付不斷升高的工業用水
或許王美花應該看的是翡翠水庫,明年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完工後,桃園供給新竹的水會增加,翡翠水庫的供水壓力可能擴大。水利署重提興建雙溪水庫,就是為了減少翡翠水庫的供給壓力,但為了供給無止盡升高的工業用水,卻要破壞丁蘭谷低海拔的豐富生態系,這種區域調度就做過頭了。
同樣區域調度頗有成效的,還有從甲仙堰引水到南化水庫蓄存,所以南化水庫才能呈現幾乎滿庫的現象。而未來南化、曾文聯通管完工後,兩個水庫聯合運用的能力也將增強。但另一方面甲仙堰可能被攔走更多水,下游農民要承受更多缺水風險。
此外還有大安大甲聯合用水計畫,水利署會跟你說,兩個水源聯合運用水會增加、不會減少。但他不會告訴你,豐水期時大家都有水用,遇到枯水期時把水攔走,所謂聯合運用到時優先供給的是工業、不是農業。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供應不斷升高的工業用水,以台南為例,這幾年已經從每天82萬噸提高到98萬噸。加上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未來工業用水需求還會再升高,未來穩定供水的目標,應該放在控管工業用水成長。
從明天起要實施的一階限水,做法是民生用水從晚上11點到隔天上午5點減壓供水,這對有水塔的住商來說沒有影響。而工業要等到二階限水,才會要求每月用水1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減供5%。
2014年在抗旱記者會時,三個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都說,減供5%對科學園區完全沒影響,減到10%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水利署的限水措施可以因應時空環境不同而改變,從枯水期開始就啟動工業節水,一階限水就強制減5%,而且是所有工業都要減供,不只限於大戶或科學園區。平常工業就幫忙節水,到最後大家都有水用,也不必走到互相排擠的局面。
節水三法的未竟之功
要工業節水還需要政策支持,例如水價調整,但這個已經26年未調整的水價卻拖垮一連串改革措施。低水價的結果就是浪費,依水利署統計,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從2014年的274公升,提高到2019年的284公升。
而水利署訂的目標是2021年要降到每人每日生活用水240公升,並透過修正《自來水法》來實現,這也是抗旱期間提出的節水三法之一,2016年4月立法院三讀通過,但只要水價持續偏低,人民就不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