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針對過去5百年的16組新舊強權爭霸進行分析,發現其中12組最後都走向戰爭,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當代的崛起強權(中國)與既有霸權(美國)能否避免一戰,於是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重要課題。《日本經濟新聞》為此專訪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他認為處於激烈競爭關係的中美兩國雖不致發生戰爭,但不否認雙方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閻學通指出,美國政府早在2017年12月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把中國描繪成一個主要的戰爭競爭對手。從彼時起,中美關係的基調就是「競爭」。到目前為止,雙方的競爭關係不但加劇,更從貿易擴張到科技、金融、軍事等領域。閻學通判斷,中美的競爭關係十年內都不會有結果,因為美國將會採取一切可能阻止中國崛起,而中國也無法在這段時間裡超越美國。
閻學通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使得兩國國力差距加速縮小,而雙方實力越接近,也讓競爭關係更激烈。不過談到戰爭,閻學通認為雙方不存在戰爭爆發的風險。因為戰爭是指利用軍事手段進行大規模殺傷,並非偶發或者小規模的軍事衝突。閻學通以1969年的中俄珍寶島事件、1999年的美軍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2020年的中印邊界衝突為例,指出這三場衝突都有人員傷亡,但並不是戰爭。
閻學通認為,核武可以阻止中美之間爆發戰爭,但無法阻止雙方發生軍事衝突。不過「修昔底德陷阱」所指的並非軍事衝突,他認為「修昔底德陷阱」誤導了人們對於中美戰略競爭的認識。閻學通說,中美之間的競爭並非上個世紀一戰、二戰的大國之爭,也不是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他說中美正在進行的競爭並非地緣政治之爭,而是主要發生在網路世界的數位化戰略競爭。
然而閻學通並不認同單憑「深化交流」就可以改善雙邊戰略關係的想法,因為兩國之間友好或者敵對,並不是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否頻繁深入,而是關乎相互之間的利益是否一致或者衝突。諸如英國的蘇格蘭人、加拿大的魁北克人、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人、法國的科西嘉人,他們與其他國民都彼此了解,但也依舊彼此懷有敵意,甚至強烈要求獨立。
閻學通也以男女關係為例,指出兩個異性可能絲毫不了解彼此、卻能迅速墜入愛河;但長期共同生活的夫妻,也可能因為對彼此的深刻了解決定離婚。美國的盟邦非常清楚川普對他們的不友好態度,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總是對川普建立反華聯盟的主張謹慎以對。建立友好關係的基礎在於共同利益,而非相互理解。
談到中國是否想要取代美國稱霸,閻學通坦言「問題不在中國的意願,而在中國的能力」。他認為中國目前還談不上這一點,尤其是中國的軍事實力遠遠落後美國。閻學通說,中國落後美國的關鍵在於科技力的不足,不過川普政府也承認,美中之間的科技實力差距正在縮小,因此他們加強了對於中國5G與其他數位技術的壓制,這也確實對中國的進步造成一定的困難。但閻學通也指出,打壓中國並不會讓美國的科技進步的更快,中美競爭的關鍵還是誰的科技力量更強。
不過閻學通並不贊成鄧小平所立下的「韜光養晦」基調,因為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國,這樣的外交基調已經無法繼續。他主張中國應當採取與當前實力相符的外交政策,但也不是去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閻學通支持習近平在2013年所採取的積極作法,認為符合中國當前的處境與立場。不過閻學通也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從區域政策提升為全球政策,這確實超出了中國的能力,中國應當遏止這種激進的作法,但也不需要回到「韜光養晦」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