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期中選舉」的2018地方選舉,最近提早成為媒體熱點,不只在任者賣力爭取連任,賴清德及柯文哲更是頻頻上報;賴是不斷被炒作,柯是不斷自我炒作。而全部有關賴柯的新聞,又涉及2020蔡英文連任,因此蔡週邊人士及民進黨內派系紛紛藉機放話,把離選戰風雨尙遠的台灣,搞得天天「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就是台灣獨特的選舉文化:選上第一天就開始拼連任,媒體也跟著連任議題拼新聞,更重要的國家治理反而成為次要或不重要議題。
其實連仼有那麼重要嗎?如果第一任都不適仼,談連任有意義嗎?如果第一任都無法做好,第二任可能「神來一筆」、出現奇蹟嗎?(根據以往台灣及外國例子,第二任沒有選舉壓力,通常都做得比第一任差,尤其第一仼表現差的,第二任更是慘不忍睹。)而一個只會拼選舉,卻對拼經濟口不應心、拼改革更是「治絲愈棼」,把全國弄到動蕩不安、四分五裂(也就是改革「功不補過」)的在任者,選民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嗎?
以上答案,光從常識判斷,顯然通通是否定的。何況2014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的選民態度已經有所改變,含涙含恨投票減少了,懲罰性投票增多了;國民黨的「完全下台」及民進黨的「完全執政」,就是拜選民態度改變之賜。可以說,「非固定政黨取向」的中間選民越來越多,懲罰性投票的有效性就越來越大。
為什麼連任沒有那麼重要?許信良最早說「大位不可以智取」,這個觀點非常正確;「實至名歸」「水到渠成」才是獲得大位(不論當選或連任)的先決條件。不幸包括許信良在內,許多總統候選人都想智取,甚至硬取。「製造民調,炒作新聞」是方法之一。「貶抑他人,抬高自己」是方法之二。
賴清德最近一舉一動都被罵到臭頭,原因就在他的民調高過蔡英文,連總統選舉民意支持度也最高,使他突然成為藍綠心中共同的「勁敵」,罵他打他無非志在貶抑他或讓他見光死。(例如颱風天早一點或晚一點宣佈不上班上課,如此珍惜國家人力資源,媒體及名嘴竟一片罵聲。他們不知道,台灣鄰近一些國家都還沒有颱風假;我們當年求學時期,不論風大雨大,更是「風雨無阻」上學。如今台南只不過突然水深三十幾公分,在風雨不大下,學生不能涉水上學嗎?有溺水危險嗎?媒體和名嘴罵得有理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一反「親」民進黨姿態,對蔡政府幾乎事事批判,對壓迫台灣空前嚴重的習近平則一再附和,如稱理解及尊重九二共識、承認本來就只有一個中國、宣稱「兩岸一家親」及兩岸是「命運共同體」。這亦是「貶抑他人,抬高自己」的方法。如果不是志在「智取」大位,想要市長及總統全部「得隴望蜀」,一個地方首長有必要砲打中央,並在兩岸議題上越俎代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