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近期在台海加大軍事威脅,還播出進犯台灣的演習影片,使得美國是否出兵協防台灣再度成為焦點議題,而我國駐美代表蕭美琴先前曾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台灣會想要有明確回應,但未表明怎樣的程度才符合台灣利益。她推文分享此報導並寫道:「在複雜且波濤洶湧的水域中航行,戰貓在艱困條件下尋求生存空間,不過事情比(報導)標題來得更複雜,我們必須謹慎且堅定。」
《華盛頓郵報》15日刊登國際新聞記者泰勒(Adam Taylor)報導表示,蕭美琴夏季受訪時說,台灣不認為中國準備好「全面動武」,但有「意外及誤算風險」,因此有必要採取明確立場,「不容許軍事行動,且區域內多個利害關係方都想確保和平穩定」。不過美國川普政府延續歷任總統政策,未表明是否協防台灣。
Though things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e title suggests. We need to be cautious but firm.
— Bi-khim Hsiao 蕭美琴 (@bikhim) October 15, 2020
美國應調整「戰略模糊」?
泰勒指出,美國採取「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策略的背後原因很簡單,即讓中國猜不透美國,也防止台灣有挑釁舉動,但隨著台海緊張局勢升高,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與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撰文直言,應有具體的美台安全協定。
Would the U.S. protect Taiwan from China? Taiwan’s new envoy hopes for ‘clarity.’ https://t.co/FpMWtculeI
— Post World (@PostWorld) October 15, 2020
「美國必須調整為戰略明確的態度」,學術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月2日刊出哈斯和塞克斯聯名文章稱,「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要有明確回應」。哈斯9月25日推文強調,美國調整的策略必須與現行的「一個中國」政策一致,而非結束此政策。
蕭美琴:對台支持不嫌多
台灣方面也逐漸希望美國能有明確回應,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此持反對立場,她表示:「就我所知,台灣歷任政府沒有要美國表明協防台灣,我相信(現任)蔡英文政府知道,美國調整策略可能會與中國爆發危機,因此這不會是受歡迎的想法。」
Should the U.S. change its Taiwan policy?https://t.co/Apnnz07Q60
— Foreign Affairs (@ForeignAffairs) October 14, 2020
葛來儀告訴《華盛頓郵報》:「如果美國有詢問蔡英文政府看法,應該會是不再提出此事,以及接受風險的辯論。」哈斯和塞克斯認為,由於川普政府「散布美國會不會出手幫盟友的懷疑種子」,這樣飄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必須有所改變。蕭美琴則說,台灣對美國的「戰略模糊」進行細緻的討論。
不過蕭美琴未表明,美國回應要多明確才符合台灣利益。美國鷹派的言行是否會讓台灣左右為難?蕭美琴給了否定答案:「我從不認為對台灣的支持太超過。」泰勒寫道,受到疫情影響,美中關係降至歷史低點,與台灣關係則不斷上升,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與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更相繼訪台。
拜登防長人選支持防中犯台
泰勒亦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可能成為白宮新主人,因此川普大力抨擊拜登對中國軟弱。拜登2001年曾撰文捍衛「戰略模糊」,強調在協防台灣議題上,「保留出兵權利和有義務出兵之間有很大差異」,而他至今仍未有明確的對台政策。
美國國防部前次長、可能在拜登政府中出任防長的傅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6月在《外交事務》撰文表示,美國有必要具備新的軍事能力,讓中國打消進犯台灣的念頭。至於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因中國因素,不願與台灣談判經貿協定,蕭美琴則稱,不應把台灣當做穩定美中關係的工具。
“The more confident China’s leaders are in their own capabilities and the more they doubt the capabilities and resolv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eater the chance of miscalculation—a breakdown in deterrence that could bring direct conflict.”https://t.co/tQjeTDDiFf
— Foreign Affairs (@ForeignAffairs) June 22, 2020
《紐約時報》10月6日揭露,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顧慮與中國的貿易協議,加上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成果有限,使得萊特海澤不願此時和台灣展開雙邊經貿協定談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當時回應,洽談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獲得美國國會和商界強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