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早期跟CAMA、85度C到跟星巴克相比,可以說是被看不上眼,但我都認為是學習的榜樣,因為我是打籃球的,打球從來不是球員跟球員競爭,而是一直挑戰自我的極限,對我而言路易莎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你做的事情,明天開創出更有前瞻性的方式,這麼拚的原因當然是不希望有居於下風的一天。」
路易莎咖啡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就銷售量來說,7-11是他的20倍、全家是他的6至8倍,萊爾富則跟路易莎差不多,星巴克也比自家好一點。「台灣1個人1年喝200杯咖啡,韓國500杯,我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他希望,路易莎的品牌能更一致,台灣現階段要做的事情,是怎麼協助讓早期一起打仗的夥伴,成功轉型為全方位生活大店,這是目前最大、最重要的挑戰,當這些整理完了,海外市場的佈局,才是第二波要很審慎思考的事情。
(延伸閱讀:路易莎專訪1》衝到全台第一大後為何急踩煞車,甚至還要賣起低脂餐?)
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傅中原分析,路易莎念茲在茲的全方位生活店型,其實就品牌定位來說,是希望在親子客等消費族群心中,打造成一個優質的消費品牌。從品牌經營上來看,能強化會員黏著度,透過不同方式,讓一個大學生,早上在學校消費路易莎,甚至放學去健身房也能遇到。
「消費者未來要喝飲料、吃蛋糕都可以到路易莎,透過不同店型,深入消費者可能觸及的場域,這件事如果店數不夠多,就沒辦法做到。」傅中原表示。
他指出,路易莎也會面臨3個挑戰,一是門店管理,當店型及餐點越來越多,就得觸及不同的員工教育訓練;再來,物流配送,要如何保證商品從工廠出來到門市,品質都能維持穩定;最後則是原物料的供貨品質及來源。
傅中原特別提到,在展店快速下,要確保後援體系能跟上,否則消費者體驗變差,反而有損品牌形象,「對消費者來講,我今天早上買的、晚上買的,在高雄或台北買的咖啡及餐點都要一樣,否則就不能叫連鎖總部,至於當餐點變多後,譬如說要怎麼做個鹹派、三明治,這些SOP都得很穩定,持續不同店型,不同產品線的員工訓練也很重要。」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想看更多政經時事、深度解析,快追蹤《新新聞》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