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大眾運輸產業的勞動問題而產生的相關爭議不斷的被搬上檯面,顯示勞資爭議不單單只是勞方與資方兩方的問題,更變成社會輿論最關心的議題。除了華航罷工讓蔡英文總統的航班差點無法出訪美洲,以及台鐵春節依法休假也讓返鄉民眾擔心回不了家以外,加上最近的長榮空服員依法休假,都一再造成了交通上的混亂。在爭取勞動權利的當下旅客的權益卻被忽略,似乎在勞資談判中,旅客的權益理應被排在最後順位。
在勞資討論下被消音的旅客權益
多數社會輿論在面臨勞資爭議時,不管是罷工還是依法休假,都隨著所謂爭取勞動權益的左派思想抬頭,一面倒的要求旅客暫時忍讓,或者要求旅客應該和勞工基層站在同一線。卻鮮少有人在乎過旅客的權益,並且要求在爭取勞動議題時,旅客和消費者權益是必須被退讓的,不少有論者甚至認為每個人都需為這樣的勞資爭議惡化的環境中付出成本。
但大眾並不知道的是,旅遊不便險大多不賠償罷工損失,即便航空公司有賠償飛機取消的損失,轉簽的費用。但旅客後續預定行程的飯店無法入住的損失,終究還是旅客要自行吸收,然而事件過後整體的輿論反應,一直在停留在被資方壓榨的不平感打轉,這也反映多數大眾對此類事件的心理投射。
大眾運輸的勞資議題影響的不止勞資雙方
大眾運輸的勞資議題絕非只有兩方的協議而已,它還涉及到公共秩序、經濟問題、一般消費者權益的等等多方參與的一個複雜問題。是否有必要讓旅客必須承擔勞資關係惡化而形成的外部成本不利益,並賦予旅客對於爭議行為發生時選擇站在勞方的超義務,都不能有效的解決勞資爭議的問題,只是讓勞方、資方、政府、旅客都難以得到合理結果的不利局面。
更好的勞動條件當然必須爭取,但是在爭取的同時,政府應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並思考如何做為一個公道的決斷者,並避免走向最差的結果。例如我國現行的勞資爭議處理法就有規定政府的相關角色,在團體協商陷入僵局之時,一但主管機關認為有影響公眾生活及利益情節重大,可以交付仲裁。讓有經驗且公正的仲裁人(通常是由熟悉勞動法的學者和律師擔任)來解決僵局,來避免不利益的成本交由公眾吸收,這就是政府的責任所在。
如果勞資雙方持續難以溝通,政府應主動介入
政府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應該思考不僅僅只有調解破局的時候才由政府介入,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在勞工權益還有旅客權益中,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若一直選擇放手不管而造成弱弱相殘,當是政府的失職。
蔡英文執政一年半就陸續發生眾多的勞資爭議,那筆者認為未來的兩年半,新政府將要面對更嚴峻的執政環境,而讓民調如雪崩般的下滑,這應非執政者所樂見之勢。
*作者任職於外資證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