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北市政府委託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的「真福之家精神障礙者會所」運作6年,首次於會所內舉辦成果展,並邀請社區民眾參與。12日舉辦開幕記者會,於會中播放會員生活紀錄及精障主題電影作品,吸引許多社區民眾參與,場面溫馨動人。
社會局表示,「真福之家精神障礙者會所」是國內第一所由政府公辦的精障會所,引入美國實行多年的「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將精障朋友稱為「會員」,給予角色上的尊重。會所內會員與工作人員地位平等,大家共同討論、決定及完成會所內的事物,從中慢慢發掘會員更多的潛能與能力,讓會員在人際互動中尋找自己的定位。會員可以依興趣選擇特定方案,參與工作,如文字記述、午餐料理、各類教育課程、真人圖書館、外展服務、導覽服務等。
「喂!真福之家,您好。」負責接聽電話工作的司莉(化名),總是以親切樸拙的聲音招呼來電者。今年47歲的她,在青春期發病,輾轉住院後來到會所。平常除了擦白板、分菜給其他會員外,她也常打電話關心未到場的會員,並傳達會所的訊息。司莉表示,會員們在會所互相鼓勵扶持,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而自己能夠好好生活,也得到家人的肯定。
56歲的志堅(化名)於5年前加入真福之家的行列,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他,在會所裡負責「採買」與「存款」。同期加入的山力(化名)表示,他與志堅是搭檔,雖然剛開始完全不懂志堅要表達的內容,但經過長久相處,現在已培養出深厚默契,能夠相互理解及合作。如今,志堅雖然一如以往不善言詞,但已經能獨力完成工作,成為郵局與超市的常客,找回自信與熱情。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基金會的主任廖福源強調,透過社區參與的方式,能夠協助精障朋友慢慢融入社會。他提到2012年要成立真福之家時,很擔心遭到社區民眾反對,所幸遇到社會學背景的房東,得以順利在松山區中華里設立真福之家。不過由於擔心社區居民觀感,採漸進式方式,到今年才正式掛上招牌。隨著真福之家融入社群的計畫發展,社區對於真福之家也表現大力支持,這次的成果發表會,就有社區商店主動提供所需物資。
真福之家專案督導劉俊緯表示,真福之家在社區默默耕耘6年,今年終於以「我們一直都在!」為主題,向社會大眾介紹真福之家的位置及服務成果。未來也會持續透過舉辦展覽,讓會員和社區民眾互動,拉近彼此距離。本次成果展中,真福之家也公布了「社區好鄰居地圖」,展現精障朋友社區參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