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苗本身不能拯救生命,但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卻可以救人。疫苗這一特性彰顯出當下世界面臨的緊迫挑戰。但在實驗室中製造疫苗與製藥業批量生產幫助人產生免疫力的疫苗是兩回事。

從每年的流感預防針到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MMR),全球每年已在生產數十億的疫苗針劑。2009年造成數十萬人死亡的豬流感大流行,促使6個月內就生產和交付了大約30億劑流感疫苗。

開發一種新疫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014年至2016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大流行,導致1萬1千多人死亡。實際上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的科學家早在2003年已開始研究伊波拉疫苗(rVSV-ZEBOV),但直到伊波拉爆發期間才真正進入到疫苗的臨床試驗階段。試驗於2016年11月成功結束,但還要對15,000人做進一步的三年試驗,此後疫苗才核准生產上市。

專家認為,研發和生產一種在全國或全球範圍內使用的全新疫苗,同時還要維持既有的其他疫苗的生產,將是一項艱巨無比的任務。哥倫比亞大學傳染和免疫中心的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解釋說,「我們正在研發的病毒疫苗,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是從未獲得審核批准的,採用的也不是廣泛臨床試驗的方式。」

按照慣例,新疫苗從最初的開發到最後大規模上市,此期間的研究一般可能需要10年時間。然而,為了對付新冠病毒,全球正在爭分奪秒,希望整個時間可大大縮減到18個月,同時還要保持相同的安全標凖。

在此新冠病毒危機期間,製藥行業加快研發的關鍵是採用同時並行研發方式。通常疫苗的研究是一個分多個階段進行的連續過程。第一階段先是實驗室研究開發,接著是動物試驗,然後是幾個階段的臨床試驗。這些分期試驗一步步都成功完成後,疫苗才會提交有關部門獲得批准開始進入大批量生產。

但現在新冠病毒疫苗研製的多個階段工作卻是同時進行。由於對疫苗的迫切需求,這是必要的,但卻有一個缺點,即無法以上一階段試驗的數據提供給下一個階段試驗作為依據或參考。例如,通常是動物試驗結束後,科研人員用動物實驗的數據為下一階段人體試驗選擇疫苗的劑量水平時提供依據和參考。而當前的新冠病毒疫苗研製是同時分析來自不同階段試驗的數據。

國際疫苗學會主席瑪格麗特・劉(Margaret Liu)解釋說,「實際上,我們還在檢視對靈長類動物的前臨床試驗的數據之同時,已經進入後期三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

人類過往的大規模免疫接種行動,如抗擊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接種,也無法與今天全球開發疫苗對付新冠病毒的規模所相比。
人類過往的大規模免疫接種行動,如抗擊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接種,也無法與今天全球開發疫苗對付新冠病毒的規模所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