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觀點:沒在臺灣長大的外交官

2020-10-27 06:50

? 人氣

外交部澄清駐美代表處回傳電報並非全英文,圖為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蔡親傑攝)

外交部澄清駐美代表處回傳電報並非全英文,圖為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蔡親傑攝)

據媒體報導,我駐美代表處政治組日前傳回外交部的電報內容全為英文,引發內部議論,經外交部正式澄清,外館往來電報仍以中文為主。另有傳聞,外交部向考試院爭取在原特考名額之外,另增設高階英文能力的分組名額,開放外交特考專業科目以「英文」作答,為海外僑民第二代,提供報考應試的路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備極艱辛;外交人員的挑戰,世上少有。活化外交人員考選資格,爭取更多且真正有志於外交的優秀人才加入工作,只要公平合法,應當受到國人的認同。

考試用人,向為我國傲視國際,避免酬庸的公平制度,外交領事人員考試亦然。惟以外交工作對外國語文與駐在地特殊需要,數十年來,我國外交人員之進用,本即存有少數合於法規,以專員或諮議名義直接參與工作,絕大多數亦隨後參加國家考試,取得任用資格,其中不乏升任大使、部次長,或任國安首長者。

舉世皆然,優秀的外交工作人員,不僅僅是獨賴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於國際局勢與駐在國歷史文化的廣博知識,而最重要且無可妥協者,則為毫不動搖的愛國情操,此於我國外交之艱困,尤為關鍵。

趙怡翔年紀輕輕就在我駐美代表處擔任要職,表現一直被外界拿放大鏡檢視。翻攝自趙怡翔臉書
外傳我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趙怡翔回傳電報全英文。翻攝自趙怡翔臉書

我國駐外人員代表中華民國,同時也代表臺灣。中華民國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的正式國名,沒有109年的中華民國,我們在世界上就沒有正式外交。駐外人員當知,包括中俄《尼布楚條約》在內,清朝以來數百件外交條約協議及界圖的原件,都在臺北。因此我國外交官更應該對兩岸隔海分治70年之歷史,有清楚理解與論辯知識。

臺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長年駐外的人員必須瞭解臺灣被割讓與光復的歷史,並隨時關注國內的發展,具備「說好臺灣故事」的念想與能力。因此,集體返國述職時,也應減少聽訓上課,多到各地參訪學習,返回駐地時帶一件原住民編織的書籤,一幅太平島的沙畫,都可引出絕佳的話題。

海外華僑本有早年多自華南,與1949年後自臺灣移居的老僑、新僑之分;新僑也有不同祖籍背景,父母在家使用母語不同之別,甚至涉及國家認同上的差異。此即為我國僑務及駐外館處工作,敏感與困難之一大原因。

在海外出生長大的僑民第二代或第三代,即使擁有雙重國籍或永久居留權,即使可在國外從事高薪工作,仍願意放棄一切,為國際處境如此艱困的中華民國,返國參加特考加入外交工作,我們應該展開雙臂歡迎,也應為彼等對當地文化、語言之先天優勢,可收即選即用之效而感到慶幸。

如何選拔與培訓這些海外新世代優秀青年,使其在外語能力之外,有忠貞不貳的愛國氣節,有服膺憲法的正確認知,有融入我駐外人員大家庭的意念,以及在我國正式將英文定為官方語文之前,發願努力學習中國語文之優美奧妙,則有賴我政府、外交前輩與授課老師們的共同努力。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