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對岸倡議武力統一者接連不斷,不少人斷定武統論將成主流,但真是如此嗎?相反的證據所在多有,在此不贅述。如果換個問法,「維持現狀」真的是北京的主流思維嗎?或許答案更加清楚。國際關係研究者習慣從結構看問題,對兩岸關係來說,外在結構就是台美中三角關係,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從兩岸看兩岸,而是要從中美關係尋找線索。
嚴格說來,以維持現狀做為北京外交政策的號召,2003年鄭必堅提出的「和平崛起」論,算是經典之作。2005年下半年,美國副國務卿佐克立提出「負責任的利害相關人」,呼籲北京不要做國際體系的搭便車者,而是要與華盛頓共同合作。在第二次美中戰略對話中,戴秉國則強調中國大陸是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與貢獻者。這段對話開啟日後北京對其國際角色的公開論述,也深化和平崛起的國際意義。也就是說,大陸在既有國際秩序下繁榮壯大,因此不會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相反的,會對國際體系的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於此同時,則是北京在兩岸關係上,日益強烈的現狀政策傾向,反獨優於促統。2005年上半年的連胡會和宋胡會,宣告台灣兩大在野黨(當時居於國會多數)加入反獨聯合戰線,從而鞏固北京的現狀政策。因此,即便2006年後,陳前總統在內外政策日益激進,北京仍不改其現狀政策,一國兩制幾乎消失於北京的對台詞彙。
今天的全球格局,已經和過去有所不同。金融海嘯之後,北京的自信心陡然提升,新型大國關係的潛台詞是:「美中關係決定國際關係」,歐巴馬時代提出「戰略再保證」,希望用華盛頓的克制,換取北京的克制,反映美國認識到,權力快速提升的北京,有著一顆蠢蠢欲動、不安現狀的心。
2017年之前,有兩個因素阻礙北京放棄現狀政策。一是領導人因素,包括胡錦濤無為而治的領導風格,以及習近平時代揭幕後,已經饒富經驗的歐巴馬,通過有效的危機管理,限制北京挑戰現狀的嘗試。另一個因素,則是發展利益,也就是北京從現狀中獲得飛速發展,政權得到穩定。因此,維持現狀是中南海安全利益與中國大陸發展利益的交集。
在台海,情況略有不同。兩岸關係對大陸沒有提供太大的發展利益,畢竟台商赴大陸投資,經過李登輝政府後期和陳水扁政府十二年,已證明政府無法有效管制。而陸商赴台投資,則受到重重限制,兩岸貿易更是大陸長期對台灣逆差。因此,兩岸現狀是靠領導人因素維持,陳水扁時代國親的立院多數,讓北京願意等待,馬英九時代用一中各表維持一中架構,讓北京找不到理由改變現狀。
如今,限制北京挑戰現狀的兩個因素已發生根本改變。一方面,川普極不穩定的外交風格,讓東亞盟邦難以信賴,美國管理危機的意願與能力普受質疑。另一方面,大陸經濟進入轉型陣痛期,不易取得的成長果實將涉及諸多不同利益的分配,致使發展利益和政權利益發生衝突,外在行動對政權安全的效用提升,凡此皆提高改變現狀的誘因。如今,北韓核武危機日益嚴峻,華盛頓需要北京共同承擔,提供北京改變現狀的難得機會。因此,最近國務卿提勒森兩度透露,美國正檢討其中國政策,過去四十年的中美雙方處理歧異的方式關係已不復適用,甚至一中政策也難以為繼。
如此來看,不免對兩岸關係短期的前景悲觀。因為目前的兩岸對北京來說,既沒有發展利益,更不存在領導人間的互信。但是,悲觀中的樂觀之處,是因為兩岸關係直接涉及中南海的政權安全,凡事求穩的北京,兩岸關係上有很強的維護現狀的慣性。也是因為如此,在蔡政府上台前後兩三次釋放善意,但又因為內部強烈的改變現狀力量,加上蔡政府沒有及時有效回應,致使北京的訊號看來錯亂與矛盾。
要維持現狀,除了建立領導人間的互信,更需要提高現狀對北京的誘因,不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情感的。只是,如果蔡政府的目標也包括改變現狀,要讓改變現狀成為人民的選擇或選擇之一。那麼,想要改變現狀的北京,或許正是蔡政府最有默契的夥伴。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本文原刊《筆震》論壇,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