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修專欄:百年悲情之谷喀什米爾

2017-08-16 05:50

? 人氣

而喀什米爾軍管只是新德里強硬的一面,印度教也適時發揮了「軟實力」。就像殖民時期在台灣的日本官方迷信風水一樣,法力高超的婆羅門搶著把此地高山與湖泊命名,宣稱某塊大石是濕婆神的居所,吸引印度教徒前來朝聖。同時還在地形的制高點蓋起神廟並插上巨型印度國旗,在冰川地區大興土木,打穿越嶺隧道。似乎都在呼應北京開發疆藏的風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印度教神廟Shankaracharya temple, 位於Srinagar的制高點斯里納加隨想 (林修正提供)
印度教神廟Shankaracharya temple,位於Srinagar的制高點。(林修正提供)

從斯里納加的郊外北望,就可以看見世界屋脊的西半部。那裡有萬年積雪與冰川,印度河與中亞的重要大川都從此而出。每年融雪,亂石堵住出口就會形成高山堰塞湖。但這些絕美的湖水並不是靜止的,一旦出口決堤,巨湖之水將傾瀉而下,足以淹沒城鎮。近幾年來因為氣候劇變,讓地處高寒的斯里納加飽受洪水之苦。

而喀什米爾人的不滿就像堰塞湖一樣,表面看似平靜,其實暗藏凶險。夏季走在山區大石滾落的冰川上,你會聽到岩石下淙淙流水聲,這些潛流向山下的農地及果園挹注水源,或許也讓堰塞湖承受更大的壓力。看似定靜的地景之下,變化都在醞釀中,只是禍福難料。斯城滿街荷槍實彈的軍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西藏的拉薩。但細看之下,兩者又不盡相同。

在斯里納加的市街上,很容易買到10份以上的傾向分離主義的報紙與雜誌,而且基本上都有網站。內容除了宣揚激進的理念外,有趣的細節在於這些雜誌還可得到地方旅遊當局的贊助,並且在最後還會刊登類似升學榮譽榜的照片與名單。對於此地言論市場而言,反新德里是主旋律,但每天的營生似乎更為重要。滿街軍警固然可憎,但至少還有基本的言論自由。

喀什米爾反新德里的刊物之一斯里納加隨想 (林修正提供)
喀什米爾反新德里的刊物之一。 (林修正提供)
刊物內的升學榮譽榜斯里納加隨想 (林修正提供)
刊物內的升學榮譽榜。(林正修提供)

以任何既有的分類來看,喀什米爾的穆斯林都屬少數。不單穆斯林在全印是少數,他們與鄰國巴基斯坦說烏爾都語(Urdu)的教親也並非同源同語。相對於全球絕大多數的遜尼派(Sunni),山谷的穆斯林過半是源自伊朗的什葉派(Shia)。少數在民主體制中不必然該被忽略甚至壓制,但喀什米爾的現況無疑是印度式民主的敗筆。

喀什米爾位於印度河的上游,巴基斯坦若失去對這個區域的控制,將危及全境的水資源。而印度若失去喀什米爾,則首都德里面對北方的入侵者將無任何戰略縱深可言,而中國實際控制的區域雖然居民十分稀少,但是卻和東部的藏南地區掛勾,以印巴中三方都不會放棄實際佔領區。喀什米爾難局的根源在於:製造緊張對有時利於各方操作國內政治,但想要解套卻困難無比。

我曾與當地一位立場鮮明的親獨派作家討論喀什米爾的前景,他既悲觀又期待奇蹟發生,面對人數的懸殊,我問他是否該以甘地的哲學爭取印度的部分人心,他斷然說:「不必,我們的宗教已經夠用了!」。而相對於這樣陳意甚高的知識份子,絕大多數的喀什米爾人必須在艱難的世道中解決溫飽的問題,一位不並常上清真寺的回教徒就說:「對我而言,正當地養活全家人就是Jihad(為主道而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正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