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納加(Srinagar)一直是喀什米爾縱谷(Kashmir valley)的首要城市,現在則是印控查謨-喀什米爾邦的雙首府之一。在這個波斯裔穆斯林佔絕大多數的城市,新德里派駐在此的軍警與文員看起來無疑像是外國人。
斯里納加依河(Jhelum River)傍湖(Dal lake)而建,湖畔有兩座蒙兀爾王廷的花園(Garden Shalimar and Nishat ),兩園依照波斯風格建立,以精準的測量配置了中軸水線與各階泉池,兩旁碧草如茵,巨樹參天,簡潔而通透,並無一般東亞庭園的曲折迂迴。
雖然風格兩異,但這兩座花園卻讓我想起萬里之外的承德避暑山莊。
如果滿洲國祚得以延續至今,東亞大陸就會出現類似印巴分治的局面。滿洲與中國本部接壤的熱河就是今日喀什米爾的翻版,清初諸帝建立避暑山莊當然不只為了圖個涼快,他們大興寺廟宮殿,廣邀蒙古王公與黃教喇嘛,提醒自己不只是漢人的皇帝,也是內亞藏傳佛教的護持者與游牧諸部的共主。
蒙兀兒的君王們從西北起兵,幾乎征服了整個印度。他們忍住了次大陸的酷熱,卻也斷了北歸的可能,征服者的子孫逐漸崩解成大大小小的土君(Raja)最後在1857年一場倉促的反叛中,被遠來的不列顛人把帝國整盤端走,只在喀什米爾及各處留下了美麗的庭園。
達爾湖中畫舫遍布,花園中遊人如織,很容易讓人忘記斯里納加還是個高度戒嚴的反恐前線。就在1周前(8月1日),主張分離主義的虔誠軍(LeT)首領Abu Dujana 在此城被印軍擊殺。新德里不斷暗示喀什米爾的極端教派是恐怖主義的溫床,但其實此地的衝突更多是印巴分治不完全的惡果。歷數4次印巴戰爭,3次都因克什米爾而起,印度長期在此布有重兵,繁瑣的安檢盤查讓村民不堪其擾。
喀什米爾自古就是歐亞遠東的通路,斯里納加郊外就有重要的佛教遺址。山谷中原是多民族雜居及各教並存的,喀什米爾最為知名的婆羅門家族應屬尼赫魯一系。但持續的種族衝突讓許多非穆斯林社群出走。1980到90的10年間,至少有10多萬印度教徒被迫離開喀什米爾,其中不乏許多教士階層(Pandit),這也讓新德里在此實施鐵腕手段找到理由。
平心而論,多年來穆斯林與印度教徒都有過激的行為,雙方都不乏受害者,但目前國家的巨靈是站在印度教這邊,穆斯林的抗議人士則動輒被冠上恐怖分子與裡通外國的大帽子。
去年(2016)開始當地爆發抗議,軍警開槍鎮壓導致多人死傷。國際訪客銳減,重創這個旅遊為主的城市,而新德里有似乎有意以此懲罰支持喀獨的潛在民心。以反恐為名在邊省進行高壓統治,既是新德里的國安戰略,也與莫迪的盤算不無關係。只要激起占少數的穆斯林(只占全印人口14%)的激烈抵制,莫迪和他的國族主義政黨(BJP)就會得到印度教信眾更強烈的支持,但這種排他性的政治操作,只會讓少數團體越反越恐,印度將難有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