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新總統的對台態度成為台灣人關心議題,美國共和黨海外部亞太區前主席方恩格強調,挺台已是美國跨黨派共識,而東海大學副教授邱師儀認為,民主黨應延續川普政府的對中強硬態度;台灣大學教授黃旻華則稱,不論誰入主白宮,都會緩和當前美國和中國的緊張關係。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和亞太青年協會(APYA)28日共同舉辦圓桌討論會,由ICRT新聞播報員菲普斯(Gavin Phipps)主持,方恩格(Ross Feingold)、邱師儀和黃旻華3人就未來美中台關係、美國「戰略模糊」策略,以及中國進犯台灣可能性進行討論。
亞洲政策幕僚才是重點
方恩格提到,拜登(Joe Biden)擔任聯邦參議員期間,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贊成對台軍售,並稱拜登若當選美國總統,外交政策應會與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相似,而走回多方談判路線的拜登,可能會讓台灣有機會參與協商。不過邱師儀認為,拜登對台態度無法預測。
「應該關注(川普、拜登)雙方的外交政策團隊,特別是亞洲政策幕僚」,邱師儀提到,歐巴馬時期的國安顧問萊斯(Susan Rice)是應關注對象之一。他表示,川普是為了達成目標,才會態度強硬,「一旦達到目的,就會回復正常,等到又有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會再採取強硬態度,這做法給了台灣機會」。
為了達到目的才放狠話
邱師儀直言,「每當川普發言強硬時,中國的回應就會試圖緩和緊張」,認為川普就是想看中國有何能耐,「如果拜登當選,或許民主黨應延續川普此模式」。黃旻華則稱,川普決策模式形同「孤狼」,就算川普連任也難以預測未來對台態度,「但美國對台基本立場不會變調」,直言川普連任後會對中國態度放軟。
「因為抗疫不力,川普想靠打『中國牌』獲勝」,黃旻華表示,如果川普成功連任,就會試著緩和當前緊張的美中關係,「他(川普)對中國的模式,就像是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不過他也說,對抗中國已是美國共和、民主2黨的共識,差別在於力道和方式不同,「民主黨會想試著讓中國坐上談判桌」。
中國是否犯台?2022年是關鍵
至於戰略模糊策略,黃旻華指出,美國顧慮的是捲入戰爭的代價,但不論美國是否改變策略,中國會繼續提升軍力,阻止美國介入,並提到中國外長王毅近期訪問德國,就是想知道美國與歐洲盟邦重修舊好,中國是否受影響,「結果王毅收穫有限」。對於中國攻打台灣,他認為2022、2023年是關鍵。
黃旻華強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中國夢」目標時,就有提到「統一」台灣的時程表,而2022年是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20大)決定習近平總書記第3任期的關鍵年,屆時會更清楚中國態度,「中國會評估自身是否有能力出兵台灣」,以免進犯台灣而使得建造小康社會的目標崩塌。
「從習近平角度來看,他的個人利益更勝國家利益」,邱師儀直言,就算中國沒有全民直選,但仍有套選出領導人的機制,「但他連這個都不想遵守,他的一切盤算都是個人和家庭,因此若攻打台灣符合他自身利益,他就會這麼做」。2018年,中國人大修憲,取消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2屆的限制;中共總書記則由中央政治局常委選出,連任次數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