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多老,會被認為是老者:《如何老去》選摘(3)

2017-08-28 05:10

? 人氣

首先,它得解決經濟性的障礙,要養得起既不生育也無法自給自足的老人,這意謂著人類必須在生存資源尤其是糧食的獲取越過「由紅翻黑」的決定性界線,不僅要有所剩餘而且是穩定的、長期的、普遍的剩餘;其次,它頂好能為老年的存在辯護,能發現老人自身的價值,這很難有生物性的理由,我們仍只能訴諸人類文明的建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說在人類文明的建構下,老年得以存在並獲得一種穩固,在今天,我們開始面對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一個人要有多老,才會被認為是老者?

人類走到今天這一幕,生命的延長漸成現實。不僅如此,中年與老年之間界限的「模糊」,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也在漸漸成為一種趨勢。換一種更形象的說法是,模糊地變老,模糊地老去。

我們周邊漸漸有一些人可以被描述成:「哪裡像六十多歲的老人,看起來只有四十多歲」,比如香港歌壇的那位稱自己「永遠二十五歲」的譚校長,比如看著像青春美少女的某台灣女明星,其實已近五十歲,與年輕男演員再婚之後很快生子。

也會有一些「快到八十歲的六十歲老人」,它讀上去,並不是一句故意文藝化、產生某種強烈衝突和對比的詩句。客觀年齡相同的人,漸漸可以展現不同的外觀生物年齡。在今天,實際的客觀年齡,也在一點點地與我們從前印象中這個年齡會有的「刻板印象」,產生分離,並且在多種因素的推力之下,分離得越來越遠。可以這麼說,實際年齡從外觀上,將會走上越來越「模糊」的趨勢。

與四十年前相比,我們很少將一位健康的六十五歲甚至七十歲的人,看作是「老人」。

每個時代都有一種「理想的年齡」。從前的傳統社會中,男人渴望被納入一種受人尊敬的「長者」圈子。年長者因沉穩謹慎、足智多謀而受尊重。在美國,一七七○─一八二○年是一個時間階段。在這個時間階段之前,美國男子甚至誇大自己的年齡,穿得使自己比實際更「老相」。在這個時間階段之後,年輕人受到讚美,人們試圖讓自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

現在的人們,不喜歡老。很多科技和其他條件也可以能幫人們辦到。因為營養、鍛鍊和醫學技術的合力,本應進入老年的,停留在中年,老人變成非老人。四十年前,大多數六十多歲和七十多歲的人,都被他們自己以及他人認為已經「老了」。今天,許多人直到七十多歲仍保持著「年輕」,更確切地說是某種中年狀態。當然,這種轉換的背後是有代價的。比如,保持年輕的醫療費用,後代照顧老人的任務加重。

唐諾在〈老人〉中寫道:

作為一種文明產物,老年的成立於是總是緩緩的、凌亂的、長期的,也一定得經歷一段珀涅羅珀的織布機那樣織了拆、拆了織的進退掙扎時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