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進步到再沒有人是健康的:《如何老去》選摘(4)

2017-08-29 05:10

? 人氣

精神分裂症會帶來思維上的障礙(圖/ Khairul Nizam@flickr)
在二十世紀,精神分裂是最具代表性的瘋癲,進入二十一世紀,卻因稱為良性瘋癲範例的孤獨症,開始探詢交流的意義何在。(資料照,圖/ Khairul Nizam@flickr)

除了這些軟性的、不可精確捉摸的疾病湧現,還會有一些精細化劃分的病出現。比如肺癌。在二十世紀八九○年代的醫學課本中,肺癌只按病理分型分為:鱗癌、腺癌、小細胞肺癌……現在,可以按分子分型劃分種類,不到十年時間,人們面對的肺癌種類會是至少以類似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至少十來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還將會有一些新的症候群出現,英文叫syndrome。有些時候,這些症候群的出現,似乎不是為了治療,而是為了人類某種歸類的嗜好。把一些緊密關聯的症狀放在一起,有一些是有明確起因的,有一些是起因未明或是模糊的。比如肥胖症候群……比如,因人工智慧浪潮而起的「電腦視覺症候群」(CVS):人們長時間盯視電腦、智慧手機、電子遊戲以及數碼閱覽設備的螢幕後,引發的一系列眼部及全身的病理症狀。

看向背後的推動力量,還會有這樣的可能:因為某一醫藥界的產品出現,為了闡述它的正當性或者廣泛性,命名新的疾病,在大眾傳播界說得更「聳人聽聞」一些—製造疾病。在一本叫做《疾病發明者》的書中,列舉了如下:小孩缺乏注意力就是多動症?身強力壯的男性也需要「威而鋼」?女性更年期必須服用激素來治療?老年人骨頭退化就一定是骨質疏鬆症?

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發明疾病,讓生命「醫療化」,讓疾病成了商業產品?醫學如何自省回望,停下商品化及世俗化的腳步?我們生命中許多正常的過程,如生老病死和不快樂,都被拿來「醫療化」,進而「商品化」。生活的每個縫隙,都被一雙醫療之眼審視、篩選、監管。

當這些數量逼近兩萬種的疾病在醫界紛飛時,它可能不是一個特別嚴重的話題。但如果想像一下,當這些疾病的名稱紛紛飄落在我們這些作為人的個體身上,五十年前一個人身上可能只有一─二種疾病,但如以兩萬種的架勢降落長壽的人身時,你我可能都難免,一人身上五─十種也許是常態。赫胥黎說:「醫學已經進步到,再沒有人是健康的了。」

行醫70年,高齡95歲的老醫生謝春梅守護了無數人的生命。(圖/張智傑攝,遠見雜誌提供)
當這些疾病的名稱紛紛飄落在我們這些作為人的個體身上,五十年前一個人身上可能只有一─二種疾病,但如以兩萬種的架勢降落長壽的人身時,你我可能都難免。圖為高齡95歲的老醫生謝春梅。(資料照,圖/張智傑攝,遠見雜誌提供)

這樣的境況下,我們每個人如何看待「疾病」這個標籤,「病人」這個身分?我們如何排出優先順序,管理自己的那副身體?假設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去找醫生治療?要治療到什麼程度?可以想像,在一個兩萬種疾病的世界,醫生的分工也是更精細的,我們需要同時去找五─十種不同的醫生?

再往深處想一個問題:我們忙忙碌碌,汲汲一生,越來越長壽,但生存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上去更簡單,可能也更深邃。

是為了回到一個無病的身體?絕對的乾淨、整潔,如同剛降臨人世時?(但也許降臨世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有一些疾病加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