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更得顧及品質與招牌。例如與小七合作,磨合期就長達半年。
這是阜杭底線。為了避免因工廠大量生產,降低品質,他們和食品廠近半年來幾乎週週開會,逐一調整飯糰香氣、口味和大小。如考量飯糰油條經過冷藏和微波,無法產生酥脆口感,於是改放入烘烤麵包條。
只是,走進超商,難道不怕讓阜杭的稀有性消失嗎?
徐立耀坦言,超商餐點口味本來就不可能與店內百分百相同,賣的是便利性,以及能打出全台知名度,甚至他更看重的,是「這具有指標意義,證明這家店,並不是一成不變!」
事實上,這些年,當阜杭走了出去,反而更看見自身價值。他們不僅將早餐送進周邊的飯店,更接下一次2千多份的企業訂單,培養起商務客。徐立耀說,以前從未想過能延伸新市場,未來他們不排除要開出更年輕的二代店。
對此,長期輔導老店轉型的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王福闓提醒,阜杭在市場多年,已養成獨特地域文化,如今若想開出新店,得重新梳理消費者對於阜杭的品牌印象和價值,避免失去古早味。
回顧這些日子,徐立耀說,最大體悟是:開啟想像力。「我過去認為,這行那麼辛苦,做到我這一代就差不多了吧,但現在什麼都有可能!」
作者/ 李雅筑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 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