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選出首位女總統,但女性元首未必就能帶來性別平等,不提其他,光看國內就業市場的平均薪資,女性只有男性約8成的收入,就可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若要達到不分性別的同工同酬,恐怕還得加把勁。
因為先天生理結構,以及傳統被賦予的家庭、社會角色不同,無論古今中外,兩性薪資落差,都不只是台灣才有的問題。不過,在女性連受教育機會都不平等的年代,多數女性也沒有什麼多餘的「籌碼」或「條件」可以在職場上和男性爭取同工同酬。
具高等教育程度比率 女性已高於男性
然而,根據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指出,近年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快速增加,1995年國內女性具高等教育程度的比率已達12.7%,惟仍低於男性7.1個百分點;然而接下來的20年,台灣女性急起直追,兩性差距不斷縮小。2013年,台灣終於出現「性別學歷落差反轉」的歷史性一刻,國內女性具高等教育比率首度超越男性;而根據2015最新調查結果,女性具高等教育程度比率更足足較男性多出了4.2個百分點。
或許有人會反駁,「博士、碩士不如會做事」,就算台灣女性比較會考試、念書,並不能證明她們一定比台灣男性會做事,所以,也不代表她們就有資格跟男性拿同樣的薪水。但女性薪資的普遍低落,卻印證了不論依照何種標準評估,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確實存在。
台灣93個行業 僅12個行業薪資女高於男
根據主計總處2016年最新調查顯示,依中類行業標準分類國內現有93個行業別中,僅12個行業別之女性平均薪資高於男性,且兩者的薪資差距並不算明顯,差距最大的不動產業,女性平均月薪僅多出7230元,差距最小的快遞業則僅多出區區37元。
反觀在男性平均薪資高於女性的81個行業別中,兩性平均月薪差距動輒數萬元,其中居首位的航空運輸業,去年女性平均月薪6萬4349元,男性則為12萬3402元,差了近1倍之多。
薪資男高於女的行業 差距動輒數萬元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醫療保健業中,調查顯示,該行業女性平均月薪5萬6406元,男性平均月薪10萬2175元,差距4萬5769元,幾乎相當於女性一整個月的薪水。而在一般認為男性單憑與生俱來的「內建DNA」,就足以表現得比多數女性更亮眼的電腦光學、電子零組件、電信等行業,兩性的平均月薪也相差了2萬4000元至2萬6000多元之多,幾乎足夠支付一個社會新鮮人一整個月的薪水。
或許有人認為,很多行業的兩性薪資差距都有跡可尋,好比航空業中較高薪的職位莫過於機師,而機師向來男多於女,相對薪資水準較低的空服員則是陰盛陽衰;相同的道理,高薪的醫師男多於女,相對薪資偏低的護理師則是女多於男,在在證明兩性薪資差距其來有自,何來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然而主計總處同份調查顯示,即使在某些高職位男女比差異不明顯的行業中,女性薪資表現卻依舊吃癟。例如:娛樂休閒、成衣服飾、美容美髮、餐飲及藝術表演等女性表現突出的行業中,女性獲得的實質報酬與男性相較,仍是低人一截。
類似的例子中外皆然,電影《神力女超人》在全球寫下新台幣200億元的票房紀錄,但女主角蓋兒加朵的片酬竟只有約新台幣900萬元,與她的搭檔「超人」亨利卡維爾超過4億元的片酬相較,真是非常「薪酸」。
台灣女性薪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事實上,根據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之「全球主要國家兩性薪資公平性比例」報告,台灣女性平均薪資只占男性的83%,雖與新加坡的82%、中國與日本的65%、韓國的55%相比,仍是亞洲國家之冠,也優於美國的64%、瑞典的70%,然而真正的兩性平等,從來不該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滿足,面對兩性同工同酬的目標,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