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9年11月的一份工作報告發現,過去20年,中國的資訊及通信技術(ICT)行業的生產率增長遙遙領先中國其他所有高科技產業:2015年ICT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醫藥行業的兩倍,後者是生產率第二高的高科技產業。ICT產品在中國的出口中也佔據了很高比重,外國公司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
但這也讓該行業容易受到海外壓力的影響。發達經濟體針對中國ICT出口的一項協同舉措,會給像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這樣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然而對中國的影響則可能是災難性的。另一方面,正如中國政府顯然希望的那樣,將更多的資本和勞動力轉移到ICT行業,如果做法得當,則有望提高經濟的整體生產率。
中國企業已經在積聚大量的資金。根據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戰略領域」的上市公司今年通過新的債券股權和融資將籌集約人民幣1.2兆元(合1,790億美元)。這樣的規模應該會讓西方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感到緊張。
儘管如此,問題在於這些資金能否得以善加利用,尤其是在沒有出口市場競爭紀律的情況下。以往,在被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中國企業曾利用這一標籤——以及隨之而來的或明或暗的國家支持——籌集大量資金,然後把資金投入到巨大的新產能中,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
這種情況降低了所有企業的利潤率,導致真正的研究投資變得更加困難,往往還會造就「殭屍 」公司,由於地方或中央政府的支持,這些公司在他們有用的生命結束後,還會存在很長時間並攫取資源。近期的例子包括鋼鐵、太陽能面板、電動汽車、鋁和機器人等行業。而這一次,中國企業將沒有通過出口來擺脫困境的選項。
過去10年中國破產制度的改革緩解了這一問題,但只是部分緩解。中國信貸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扭曲現象幾乎沒有消失的跡象,這種扭曲令那些受到政治支持的公司受益。如果允許更多企業破產,讓國有企業資本成本大幅上升,可能會影響到社會或金融穩定以及地方政府財政等其他優先事項,中國政府可能仍不願意為了效率而犧牲這些優先事項。此外,負債累累的消費者可能難以支撐對國內需求大幅擴張的預期。
總體而言,對於依靠一體化的全球貿易體系而蓬勃發展的中國來說,中國政府的雙循環戰略是一種高風險的押注。這場賭博的本質是,中國市場可以取代外國市場而不會造成巨大的效率損失,而且外國公司將繼續無視人權侵犯和國內日益增長的不安,以換取具體但有限的市場開放。無論從哪方面看,這似乎都是一個很容易出問題的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