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由民主黨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勝出,外交主張多邊主義的他,將改變現任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激進路線,而今(10)日視訊連線參與研討會的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學者均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競爭主因之一是意識形態差異,因為自由民主價值對專制政權而言具威脅性。另外,拜登強調國際合作,應會延續被視為「亞洲小北約」的四方安全對話。
我國立法委員何志偉與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史瓦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舉辦「美國大選後印太情勢下的台灣戰略」研討會,與會學者包括「中國戰略倡議」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印度專案」主任瑪丹(Tanvi Madan)及美歐中心主任萊特(Thomas Wright),並由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協同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主持。
意識形態差異使美中對抗
杜如松提到,經濟和意識形態差異是造成美國與中國對抗的主因,而美國原本認為,經濟成長的中國會走向民主化,結果不如預期,加上美國支持自由、民主、人權價值,意識形態與中國差異大,雙方走向競爭,「雖稱作『新冷戰』,但和美國及蘇聯時期的冷戰有很大不同,因為現在美國經濟對中國依賴大,且意識形態因素造成美中之間難以對話」。
不過萊特認為,拜登(Joe Biden)主張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不會重複川普現行的激進路線,較願意坐下來與中國談判,會避免走入「新冷戰」局面。他坦言,意識形態差異是造成美中對抗原因之一,「中共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意識形態差異極大的強權要和平共存,會是拜登首要課題。瑪丹也說,拜登政府會透過私下管道表達不滿,不會像川普一樣公開嗆聲。
團結美國是拜登首要任務
由於拜登是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副手,現在的幕僚團隊幾乎都是歐巴馬時期的官員,因此被質疑外交上可能走回歐巴馬路線,且會對中國態度放軟,但萊特強調,此時期不能與2009年情況相提並論,「重點不在於是否會對中國態度放軟,而是對中國的政策能否有效執行,因為國會還是民主、共和2黨並存運作」。
杜如松亦稱,拜登政府會聯合國際社會,就中國迫害人權做出反應,不過拜登政府上台後的優先要務,則是進行社會和解、團結全國。另外,印度近來與台灣互動增加,也在美國鞏固印太地區利益中扮演重要角色,瑪丹直言,中國在疫情期間破壞互不侵犯承諾,引發邊境衝突,中印關係處於數十年最低點,而美國也透過軍售、政要出訪來表達支持印度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