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52國進行消費者調查的國家製造指數顯示,德國居榜首,而台灣僅第27名,落後韓、星,與馬來西亞、泰國不相上下。台灣製造的「品質」未必如國人自我感覺般良好。
台灣常以擅長代工製造,且產品物美價廉而引以為豪,但外國人士眼中,真是如此?抑或是消費者權衡口袋深度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德國調查機構Statista與Dalia Research於全球五十二國進行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德國製造的品質最受肯定,穩居二○一七年國家製造指數(Made-In-Country-Index, MICI)榜首,其後依序是瑞士、歐盟、英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法國、美國等。而台灣僅第二十七名,且落後韓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泰國不相上下,顯示台灣製造的「品質」未必如國人自我感覺般良好。政府常以高人一等的姿態,意欲輸出台灣產品至東協國家的思維,頗不實際。
更讓人沮喪的是,在國外消費者眼中,台灣製造還缺乏「特色」。例如談起德國製造,有四九%、三二%受訪者立刻將其與高品質、高安全標準畫上等號;瑞士製造則多予人身分地位象徵、貨真價實的產品印象;加拿大製品具有永續發展、公平生產的特性;義大利製造最令受訪者稱許的是優秀設計、獨特性;而提及日本製造,逾半受訪者馬上聯想到先進技術,且製造實力頗受肯定;就連排名倒數第二的中國製造,也有逾三成受訪者表示對其產品非常物超所值,印象深刻。
但台灣呢?在該份調查中,幾乎沒有特出之處,凸顯印有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各種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整體定位不明且知名度不高。只有在巴基斯坦、香港、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埃及……等少數國家,獲得逾半數的受訪者正面肯定;在德國、丹麥、韓國、法國、希臘、菲律賓、比利時等國的消費者心中,受肯定比例則低於二成,怎不令人嘆息。
其實台灣製造曾予人脫胎換骨的好印象。在一九七○年代,台灣製造在美國等先進國家的消費市場中,仍屬於品質差的低價產品代稱,美國大眾化的影視作品亦常以此做為笑點。進入九○年代後,台灣製造的產品已進駐當地的中高價消費市場,一雪前恥。
即便任何調查都有其盲點,但台灣的MICI排名欠佳,卻也點出一些重要的事實:也就是近十多年台灣製造多呈現停滯狀態,在與全球化相伴的市場競爭中,相對劣勢且能見度低。更麻煩的是,即使大部分製造業者面對挑戰急欲轉型,當前政府卻仍停留在早年的美好幻夢中,不積極著手擘畫相關的經濟發展戰略。長此以往,未來台灣製造在國際間恐怕會愈來愈沒有「存在感」。
*作者為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本文原刊《新新聞》1590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