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以上問題,建議國家應更積極推動與挹注資源提升兒少節目品質,並落實兒少媒體素養培養,使兒少可多元參與相關製播過程,提供兒少發聲管道,讓業者能更貼近兒少並採納其建議,提升台灣兒少節目的質與量。另外重新思考「適齡兒童電視節目評選」未來的定位與是否提升至少年(12-18歲)階段,以保障兒少收視權益,獲得他們需要、適合且優質的資訊及內容。
2016年起有許多OTT平台在台灣陸續上線,或許政府也可以思考,主導專屬平台或輔導既有平台上「兒少影音」分類,除了動畫卡通,亦納入台灣本土的兒少節目,及國際間獲獎的國外兒少節目。為台灣兒少提供一個集結優秀之國內外兒少節目的空間,順應孩子的媒體使用習慣,保障兒少收視權益並推廣國內優秀作品,也藉由多元節目內容,培養孩子對鄉土文化與國際社會的關懷理解。
媒體素養教育推動不足
科技與媒體的發展在這幾年快速變化,帶來新的生活體驗與機會,卻也產生了新的問題,越來越多人能夠輕易地使用科技,卻缺乏善用媒體創造資訊和反思的素養,尤其今年起又因假新聞的熱議,掀起對於媒體素養的討論。
檢視台灣媒體素養教育發展簡史,繼2002年教育部頒布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後,在97課綱中,媒體素養能力指標又融入各領域;2008年至2011年教育部辦理較大規模的「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之後,至今國家並無足夠且穩定的經費和計畫在支援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現行課綱中,媒體素養是高中公民領域的一個單元,但媒體素養教育不應只是灌輸學科理論,而應是讓每位兒少都能了解媒體、認識產製過程後,具反思及批判的能力,進而有平等的機會透過媒體表達自身的意見與聲音。
未來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各領域的學習皆須呼應核心素養,其中,媒體素養與資訊科技並列為九大核心素養之一。令人擔心的是,一、在學科進度、升學考量,及各大議題融入的壓力下,媒體素養是否能落實於各領域教科書中?二、職前及在職師資培育缺乏媒體素養課程,尤其在職教師幾乎不了解媒體素養之內涵,恐難以落實於教學中、或錯誤的帶領課程。三、「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兩者定義與內涵不清,若僅限於資訊、媒體技能的學習,則與媒體素養教育的本質不符,並使兒少的傳播權利更難以落實。四、教學資源方面,除幾個民間團體努力建置外,國家尚未有完整的媒體素養教育資源整合平台,又無可協助地方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之中央輔導團,在課綱與教學的配套上,未做好準備。
培育現代民主社會的公民,慎重規劃當代所需的媒體素養,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建議國家在規劃媒體素養教育時,應以完整的計劃、穩定的預算,進行持續且縝密之研究,並應隨網路、科技的發展,辦理培訓研習,使師資能與時俱進,素養教育更加完善。
數位時代之下,我們似乎覺得人人都是媒體,公民的傳播權似乎得以實現,尤其是現在的兒少,對於科技和網路的操作是非常熟悉的;然而,這樣真的就夠了嗎?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7條,兒少有媒體近用與取得適當資訊的權利,而NCC《兒童通訊傳播權益政策白皮書》也提到應該推動媒體素養課程,提升兒少通傳近用觀念。看著這些條文,也許只是短短幾行字,但是每位兒少卻是活生生的一個個體,絕不僅是報告裡的幾個數字。條文上的記載或許是理想,然而理想並非是不可能的,期待國家能重視這些被忽視的權益,真正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案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