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主人翁,他們在成長環境中汲取養分,用以自我探索、獨立思考,並建構自身之知識系統及對世界的認知。成長環境包括學校教育、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等等,其中最常被忽略的是----「媒體」。
數位時代來臨 電視已非主要收視工具
早在2002年教育部頒布之《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中即指出,媒體是兒少的第二個教育課程,看電視佔孩子休閒時間很大的部分。而接著數位時代來臨,兒少使用媒體的習慣也從最大宗的看電視,轉變為上網和使用3C產品,令人擔心的是,這些自行搜尋而來的影片,可能並不適合兒少觀賞。而且根據前述之白皮書揭示,即便國家對於兒少未來的期望之大,卻不見與之對應的政策和補助,以致兒少影視產業環境不良,更使得台灣的兒少節目「質」趕不上「量」。
本土節目默默耕耘,屢受國際肯定
即使在兒少影視產業政策不健全造成的艱難環境之下,仍有許多團隊持續努力,為台灣兒少節目付出,期待有天開花結果,使這塊土壤更加豐饒。而其努力的成果也屢屢入圍及獲得國外大獎受到肯定。例如:去年在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兒少影展「德國慕尼黑兒童雙年影展」(Prix Jeunesse International)上,台灣就有公共電視《水果冰淇淋》、《剪刀、石頭、布》,及大愛電視台《小主播看天下》等節目入圍。
發現本土自製兒少節目推廣的新契機
但回到國內,這些獲得肯定的台灣兒少節目,可曾有被廣泛看見的機會?事實上,媒觀自2001年起辦理「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活動至今,最初便是秉持著分享優質且寓教於樂的優秀兒少節目,及保障其收視權益的信念,希望能將優秀作品推廣至各界。
而上週五(6/23)媒觀拜會文化部長鄭麗君時,鄭部長提到,孩子會跟她搶手機看影片,但大多是觀看台灣向國外購置的卡通片。她認為台灣應該需要更多本土自製的優質內容。身為文化部長及孩子的家長,思考如何讓台灣發展更多優質的本土兒少影視內容,讓他們擁有優良又安全的影視環境,提升兒少的收視權益,是她相當關注的議題。
我們曾在「五星獎」的會後座談中獲得許多學校教師們回饋,教師們希望可以將優質兒少節目導入課程,引發孩子興趣,同時也教導孩子如何選擇適齡又優質的節目,然而因為版權問題,時常無法如願,雖有教育部「愛學網」可參考,但內容卻較為陳舊。聽到這樣的分享,我們也感到十分惋惜與憂心。
「愛學網」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兒少專屬影音平台,收錄作品還包含了兒少參與製作的內容。媒觀曾試圖與愛學網合作,推薦獲得「五星獎」的優質兒少節目,然而礙於制度與經費問題,無法即時收錄。其次,在操作便利性上也有改進空間,因此合作成果不如預期,殊為可惜。
然而,2016年開始,有許多OTT平台在台灣陸續上線,可謂百花齊放。我們認為這是個轉機,可在平台上開闢專屬「兒少影音」分類。目前各平台都有不同的主打內容,其中也不乏有「兒少卡通」的分類,然而大多只有動畫電影和卡通,鮮少有台灣本土的兒少節目,或國際間獲獎的國外兒少節目。假設能為台灣兒少提供一個集結優秀之國內外兒少節目的空間,也許就能順應孩子的媒體使用習慣,保障兒少收視權益並推廣國內優秀作品,也藉由多元節目內容,培養孩子對鄉土文化與國際社會的關懷理解。
健全兒少影視產業政策是根本之道
最後,我們希望能呼籲,根本問題若不解決,即使有了平台,但缺乏優秀的內容,仍是無異。因此,國家更應該開始重視兒少影視產業,健全相關政策,才能使台灣兒少節目更加蓬勃發展與開花結果,提供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豐富養分。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案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