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教育體制不做根本性翻轉,台灣沒救了!

2017-08-29 06:50

? 人氣

(圖/葉丙成@Facebook) 
台大葉丙成教授,在過去4年當中,在台灣提倡翻轉式教育(圖/葉丙成@Facebook) 

翻轉教育的目的,不是讓老師變得比較輕鬆,而是讓老師不再用填鴨式方式教學生,老師在關鍵時刻,起畫龍點睛作用,引導大家思維,那他自己就必須融會貫通,也會從學生觀點獲得他自己沒想到過的,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樣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不一定要等到大學!其實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獨立收集資料,做理性辯證的能力。

芬蘭人認為國家競爭力、國家的未來,奠定在小學教育,最好的大學生畢業後,應該從事的工作是小學老師。小學教育給的是一種品德與公民素養的教育,不是知識灌輸,大量知識的灌輸可以等到他到達一定心智程度以後再增加。

小學應該是透過生活體驗,透過遊戲,透過團體活動過程,讓小朋友們能夠接觸各種成為一個健全國民所需要培養的環境。在小學裡面,老師會跟大家探討,家庭裏面父親母親的角色,如何有效使用金錢,朋友之間如果發生不同意見,應該要怎麼樣和平相處。

曾經有一個台大地理系的博士班學生做了一篇論文,證明過去40年,台灣大學學生家長,住在大安區有統計上明顯的增加,就是家長是中產階級,重視教育,貧窮的,或者特別調皮搗蛋的,有特異能力的,他只懂美術,只懂數學,其他不好的,進不了台灣最高學府。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當中,只有在小學的時候,同學來自於最不相同的家庭,因為高中我們是考進去,到了大學更是考進去,所以其實學生的家庭的背景,越來越趨近於同質,只有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同學有家裡是億萬富翁,也有可能他的父母親是在夜市擺地攤,有的是醫生的小孩,有的父母親不識字,有的父母親甚至是吸毒黑道流氓,什麼都有可能,我們也只有在小學的時候,同學的背景是差異性是最大的。

如果你在一個小學班上,不是菁英小學,也不是一個刻意能力分班的小學,學生跟學生的背景差異非常大,價值觀念也差異非常大,這是一個最好培養公民素養,國民素養的差異,因為其他小朋友的想法跟他不一樣,其他小朋友說不定還霸凌他,有些小朋友覺得錢不是問題,有些小朋友連午餐的錢都交不起,這時候如果能出現一些課程,老師慢慢培養他,讓他有同理心,知道社會上有不一樣的背景,你知道在丹麥,法律上規定,小學生跟初中生,1週至少要上2個小時的課程。學校教什麼呢,課程的名稱就是「同理心」,找一些不同背景的小朋友,不同背景的長輩,或不同背景的哥哥姐姐來講,其他小朋友沒聽過的事情,他家裡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在家裡他住在豪宅,或者他住在貧困區,他不知道有這種事情,六年的小學,當然在歐洲有一些小學只有5年,他把初中變成4年,或者把高中變成4年,所以我們是可以考慮5-4-3,或5-3-4的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