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馬英九都喊過…台灣人均GDP終於迎來3萬美元,但你有更幸福嗎?

2020-12-02 14:05

? 人氣

GDP反映的是客觀經濟數據,無法衡量人民的幸福或快樂。(資料照,盧逸峰攝)

GDP反映的是客觀經濟數據,無法衡量人民的幸福或快樂。(資料照,盧逸峰攝)

主計總處上週發布最新預測,這次讓人驚豔的焦點不再是經濟成長率,而是台灣人均GDP終於要在明年首度升破3萬美元,我國經濟發展自此邁入新里程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許多人經常嘲笑中國數據灌水,其實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經濟果實的含金量似乎也沒有想像中扎實飽滿。更諷刺的是,台灣這波經濟榮景,到頭來還是必須倚重中國市場的幫忙,偏偏這是政府說不出口的秘密。(延伸閱讀:風評:對大陸出口依賴度亮出紅燈

台灣GDP是參照聯合國訂定的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NA)編算,歷來共有1953年版、1968年版、1993年版、2008年版,每次改版定義不同,呈現的數字都會隨之變化;為了維持整體時間數列編算基準的一致性,歷史資料也須配合調整。

近15年來,我國GDP定義修了四次,每改一次,GDP就多了幾千億元。

舉例而言,2005年將電腦軟體支出由中間消費改列投資,2014年也將研發支出改列投資,光靠定義的變化,幾次下來就讓GDP膨脹至少1兆元,增幅可謂不小。

從生產面來看,原本該是減項的中間消費省了一筆,GDP增加也就不足為奇。

以支出面而言,研發支出就和購置電腦軟體、生產設備一樣,對於企業生產活動的貢獻超過一年,都可帶來經濟利益,只是差在有形、無形而已,因此列為投資。

再看所得面,這筆膨脹的GDP,絕大部分都分配到了固定資本消耗(折舊)和營業盈餘;雖然公式上達到三面平衡,但對企業來說,利潤並未真的增加,遑論勞工幾乎沒有嘗到經濟果實多出來的水分,難怪食之無味。(延伸閱讀:台灣最有錢的1%家庭,財力究竟有多驚人?朱敬一全面解析「富者更富」的原因

近年台灣經濟概況。
 

強勢新台幣 幕後大功臣

實際上,台灣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的時程,就連擘劃我國經建計畫的國發會也失算,而且還是「難得低估」。根據今年7月公布的四年國家發展計畫(2021~2024),人均GDP為29,006美元至29,584美元,也就是在總統蔡英文任期結束之前,才有機會沾上邊。

儘管台灣經濟表現優於其他國家,但也算不上突飛猛進,之所以能夠提前達標,主要還是拜新台幣強勢匯率之賜。

回顧歷史,台灣人均GDP在1976年達到1千美元,之後花了16年增至1萬美元,這個速度比起中國、香港、南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及新加坡還快。

在1992這一年,新台幣匯率飆升至25.1,此後數年開始走貶,甚至見到32字頭,台灣人均GDP從1萬美元增至2萬美元,我們足足等了19年,反倒成為上述國家與地區中最慢的一員,變幻莫測的匯率無疑是其中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