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五塊錢就能買到的「極致體驗」:《行為上癮》選摘(1)

2020-12-13 05:00

? 人氣

的確,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念頭,結果價格攀升,參與者更後悔,最後只有等哪一方率先恢復理性,這個遊戲才得以結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03〉

實際上,這個讓參與者痛苦卻上癮的五元拍賣遊戲已經出現過無數遍了。最早設計這個遊戲的人是耶魯大學博弈論專家馬丁.舒比克,他以這個「一美元拍賣陷阱」在哈佛、耶魯等世界頂級名校進行了多次實驗,最後經常是以二十至六十六美元的價格競拍出去。

所以,從這個結果來看,用十七.五元購買五元紙幣看來並不算太過吃虧。

不過,包括這兩位(一位技術總監、一位跨國公司高級經理)在內的所有同學,他們和其他參加過這個遊戲的人基本上都是智商過人之士,卻無不落入舒比克教授的陷阱之中,其中究竟隱含著什麼道理呢?

經濟學有個原理給了我們啟示。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Sunk Cost),也就是指發生在以往,但和當前的決策並不相關的費用。

正如我們在上一小節講過的概念,由於每個人都有「損失趨避」的傾向,所以在決定是否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往往不單考慮做這件事的益處,還會去看之前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投入。很多人之所以會堅持看完一部爛片,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投入了電影票和看了前半部分的時間成本;女孩子不願意放棄一個負心男,也往往是由於自己已經在他身上浪費了幾年大好青春;而大多數股民也會因為覺得賣出已經下跌的股票就是承認失敗,所以,即使股票一直在下跌也仍舊捨不得拋出止損。

同樣的,如果你去過迪士尼樂園或環球影城,會看見遊客們經常排著長隊,花費六十分鐘甚至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去坐僅僅三分鐘左右就結束的遊樂設施。其實,不是人們傻,而是這些排隊動線是經過了遊樂場設計師的巧妙設計。遊客會感覺到自己在往前移動,每次轉彎都覺得應該快到了,但這次轉彎後又是下一次轉彎,既然已經排這麼久了,就再堅持一下,總會排到的。

巴黎迪士尼(LauraTara@pixabay)
同樣的,如果你去過迪士尼樂園或環球影城,會看見遊客們經常排著長隊,花費六十分鐘甚至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去坐僅僅三分鐘左右就結束的遊樂設施。圖為巴黎迪士尼樂園。(LauraTara@pixabay)

對此,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一針見血地指出,就算是經濟學家也往往會忽略成本。

他曾寫道:「如果一項開支已經支出,並且不管做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

〈04〉

沉沒成本讓人彷彿上癮般不願主動放棄,明明知道事情可能的結局,卻依舊抱著僥倖心理,以致於傷口持續出血,甚至到最後輸得一敗塗地。

如何清醒思考、克服人性的弱點,正是我們升級自身認知,將思想躍進更高領域的必經之路。

於是,美國投資界總結出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法則——「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具體呈現了一個情境:「如果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下意識地用手試圖掙脫,鱷魚就會同時再咬住你的手;你越掙扎,被咬住的部位就越多。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腳被鱷魚咬住了,最佳策略就是犧牲那隻腳。」

理解了這個法則後,下次當你遇到爛片、遇上負心人、買進不符預期的股票,以及在遊樂場發現排錯隊伍時,這個認知就很可能及時在腦海裡浮現,成為你的「免疫技能」,使你避免落入沉沒成本陷阱。

〈05〉

你收穫的新知

從一個拍賣五元人民幣的故事,你得以理解舒比克教授設計的「一美元拍賣陷阱」是怎麼一步步讓人陷進去,最終以遠高於紙幣價值的價格購買它。

20161021-SMG0045-001-美元、美金。(圖/A_Liang@flickr)
從一個拍賣五元人民幣的故事,你得以理解舒比克教授設計的「一美元拍賣陷阱」是怎麼一步步讓人陷進去。(圖/A_Liang@flickr)

同時,我們還瞭解了沉沒成本會觸發人們損失趨避的情緒,不願意輕易放棄過去投入的成本,做出及時中止損失的行動。

最後,我們還學習了美國投資界的「鱷魚法則」,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腳被鱷魚咬住,最佳策略就是犧牲那隻被咬住的腳。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現在立刻讓你參加一次五元人民幣的拍賣遊戲,你的策略是什麼呢?你可以先思考一下,我會在本章最後一小節給出答案。

《行為上癮》書封。(堡壘文化)
行為上癮》書封。(堡壘文化)

*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MBA,獨角獸企業營運經理。鑽研實用心理學,致力於將心理學運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行為上癮》(堡壘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