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修平觀點》暴力vs非暴力的理路 巴勒斯坦為何不願放棄武裝對抗以色列

2017-09-05 14:11

? 人氣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掌控的加薩走廊宛如「露天監獄」,當地青年失業率高達60%(AP)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掌控的加薩走廊宛如「露天監獄」,當地青年失業率高達60%(AP)

西方公民社會聲援巴勒斯坦運動,主要是透過非暴力的方式引領國際輿論,迫使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應有權利。由於以巴長期流血衝突,多數參與聲援的西方人士並不贊同巴人以暴力行動解決問題,因為這會招致更大的暴力反撲,陷入無止盡的民族仇殺。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巴人近百年來仍前仆後繼投入暴力活動。為何他們寧可選擇暴力、使用暴力的觀點為何,卻顯見媒體或關注者深入探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巴人的自我論述中,他們並不會使用「暴力」這個字眼,而是強調面對以色列的佔領與殖民,「抵抗」成為唯一必須與合法的途徑。這種抵抗思維由來已久,因以色列的長期佔領,巴人逐漸從「抵抗」發展出一套思想與價值觀。巴人堅信唯有透過抵抗才能迫使以色列讓步,歸還他們應有權益。

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恆巡邏的以色列軍人(AP)
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恆巡邏的以色列軍人(AP)

巴人的抵抗思維可以追溯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當時是為了阻止「猶太復國主義運動」(Zionism)對巴勒斯坦土地所有權的聲稱與行動。猶太復國主義是今日以色列的立國基礎,這股思潮起源於19世紀,當時歐洲社會瀰漫一股反猶思潮,為了拯救遭到迫害的猶太同胞,復國主義者自我定位為民族解放運動,主張散居海外的猶太人有權回到以色列的土地(Eretz Israel)上重建家園。

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巴勒斯坦這塊土地是不可讓渡,即使過去猶太人有一段時間不在這塊土地生活,但仍享有永恆的主權。然而正當「猶太復國主義」主張重返以色列的時候,這塊土地上早已形成一個具有社會、文化與政治特色的群體存在,這個群體也就是我們今日所知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缺乏水電,當地年輕人走上街頭抗議(AP)
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缺乏水電,當地年輕人走上街頭抗議(AP)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勒斯坦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管轄。戰後,英法兩國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英國以國際聯盟託管名義佔領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期間,鼓勵歐洲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1931到1936年期間,大量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短短五年,猶太人在當地的人口比例增加到28%。

 

由於海外猶太人的大量移入,引發當地巴勒斯坦菁英與群眾的恐慌。巴勒斯坦仕紳階層(a’ayan)呼籲民眾不要再將土地賣給猶太人,但猶太人依舊從巴人地主手中購滿大批土地,結果造成許多巴人農夫失去可耕地與陷入貧瘠。由於猶太復國主義者有計畫的遷徙與購滿土地的行徑,遭到當地巴人的強烈不滿甚至引發血腥衝突,這其中以1935年宗教學者卡薩姆(Izz ad-Din al-Qassam)領導的武裝活動與後續引發長達三年的巴人大起義(1936-1939)最具代表。巴人的武裝活動,最終在英國當局強力鎮壓下宣告失敗。巴人大起義造成超過5千名巴人死亡、1萬4千名巴人受傷。巴人政治領導人流亡在海外,政治陷入真空。巴人歷史學者希拉(Jamil Hilal)認為巴人武裝起義的失敗,是日後無力阻止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其中一個因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