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因為安倍經濟學到底未能真正解決國家經濟的結構問題,令日本人始終較聚焦在經濟議題之外,無可否認,戰後的和平主義在社會仍深具影響力。正如國際政治和歷史學者佐道明廣說:
「像日本這樣極端的『非軍事、反軍事主義』能深植於廣大國民之中,實為罕見之例。」
在「『威脅』不等於『捲入戰爭』」的思緒下,要求較多的日本人冒著「軍事化」的風險支持修憲,宛如竹籃打水。難怪「支持修憲」近年在各個民調都沒有一枝獨秀的跡象,對修改憲法第九條(由原來的「戰爭的放棄」,變為「安全保障」,設立國防軍)更是拒者居多,甚至根據NHK的資料,在歷經十數年北韓多次試射導彈和核試,不支持修憲的人竟似乎有增無減【圖表一】。
「北韓是否真的會攻擊日本?」相信不少日本人在最近都會有這個疑問。今年三月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曾進行一項調查【圖表二】,關於北韓的挑釁行為,有60.1%受訪者表示感到「很大威脅」。不過,若與內閣府近年關於「日本是否可能捲入戰爭」的民意調查【圖表三】對比,認為「有危險」的只有三成左右,反映出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威脅」和「戰爭」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會明白北韓攻擊日本的可能性非常低。平壤政府的每一步,都以鄰國和美國的考量為軸。一方面,北韓知道中俄都想制衡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中國的考量就更多了),另一方面,北韓明白美國顧慮自己對南韓和日本使用焦土政策的能力。正因如此,北韓深明只要謹慎在各國的利益間游梭,就能在國際制裁下絕處逢生。然而,假如北韓真的以導彈攻擊他國,就會把賴以為生的平衡點炸掉。試想像,飛彈一旦擊中日本本土,並造成人命傷亡,中國和俄羅斯還有空間呼籲美國與北韓談判嗎?同樣道理,中國的崛起也許令很多日本人感到威脅,但經濟已開始放緩的中共也極力避免陷入戰爭。北韓也好,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有「非戰」的理由。是以,日本人對現今東亞形勢的觀感,大概就如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心態一樣,說沒有威脅是假的,但強調很快會發生戰爭,又會有種尺水丈波的感覺。儘管民眾對自衛隊的印象不錯,對國防開支增加亦未感非常厭惡(下年防衛預算約5.25萬億日圓),不過,希冀大眾感到足以捲入戰爭的威脅而支持修憲,還是有相當的難度。
感到威脅 > 捲入戰爭的隱憂 --> 民眾支持修憲機會不大
感到威脅 ≒ 捲入戰爭的隱憂 --> 民眾支持修憲機會較大
但是,世事難料。歷史的走向,往往不在領袖的掌握。至少,我們不能排除試射導彈的舉動會出現意外,而導彈在北韓之外的地方造成人命傷亡,中俄主張的「和平方案」將缺乏說服力,日本民眾對捲入戰爭的隱憂亦會因此上升,修憲成功機會也隨之增加。當然,就算「意外」沒有發生,隨著北韓極有可能成為美國容許擁有核武的國家,日本修憲將是大勢所趨。戰後憲法的修訂,雖難以在安倍的手下完成,觀乎現今在野黨的疲態,右翼主導的日本政壇,仍會不斷尋找機會說服愈感威脅的民眾。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現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