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第一波打房─前鋒央行後衛財政部

2020-12-09 07:30

? 人氣

央行總裁楊金龍公布打房措施,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被認為史上最嚴。(資料照片,柯承惠攝影)

央行總裁楊金龍公布打房措施,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被認為史上最嚴。(資料照片,柯承惠攝影)

央行總裁楊金龍7日親自召開記者會,宣布央行打房4大新措施,從市場反應來看,擔任打房前鋒的央行不負專業部會之名,突襲式的出手有達到震撼效果,4項措施不僅「誠意十足」的緊縮,出棒亦有「打中7寸」,至於效果尚需觀察。但如果再難有效果的話,財政部對炒房抽重稅的對策必須上場才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行政院上周院會通過健全房市方案(白話文講就是打房措施),提出5項措施,對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尚未確定,而以「並不排除日後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字眼帶過。當時,還引發外界疑惑,因為央行的信用管制是打房的「第一關」,而且是最簡單有效,央行隨時可作的措施,卻未在行政院宣布打房的同時公布,讓外界感到不解、同時也有質疑之聲。

不過,這個疑問已解,因為央行數日後就公布最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不但被認為是「史上最嚴」,而且被認為「拳拳到位」;從建商到投機客,從個別炒房到藉著公司炒房,央行全部都緊縮其資金。

從「炒房供應鏈」來看,從土地買賣開始到建商動工、賣屋,投資客買進再賣出,驅動整條供應的動力是什麼?沒別的,就是資金。不論是建商蓋屋、投資客炒地炒房,都一定需要銀行貸款,而且銀行貸款成數越高,參與者能得到的財務槓桿越高、火力更猛、炒作能量更大,天下全部用自有資金炒房者幾稀。

今年碰到新冠疫情,全球景氣差,各國央行都在寬鬆降息,台灣雖然能維持正成長,但景氣仍弱,更不可能只為打房而升息緊縮貨幣,選擇性信用管制成為緊縮炒房者金流的必要手段。而且央行這次是「誠意十足」,對要管制的對象,一口氣把貸款成數縮到6成甚至5成,對「炒房供應鏈」上的玩家們,都能產生相當程度的緊縮效果。

這次央行管制的對象中,除了對自然人購買第3戶、建商購地等的貸款成數限制外,較特別的是第一個就選上以公司炒房者,管制方式是訂出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限制:第1戶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為6成;第2戶(含)以上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為5成,均無寬限期。

此作法主要是鑑於房地合一稅制上路後,炒房者的最高稅率(持有1年內者)高達45%,讓部份投機客開始透過公司炒房規避高稅率,甚至有直接以公司股權移轉方式規避。

坦白說,透過公司炒房的「可辨識度」其實相當高,一般公司購買商辦作辦公室、生產基地等都算正常,但購買一般住宅,就顯得較「異常」;而如果公司多次購買一般住宅又短期進出,不必懷疑,這就是專為炒房成立的「專業炒房公司」。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如果無法擋住炒房熱潮,下一步該上場的應該就是財政部的稅了。

從過去政府壓抑房市投機風潮的政策來看,加稅一直是不二法門,主因是過去台灣的稅制中,對炒房客極度「優惠」,炒房所得的資本利得稅,幾乎完全免稅,炒房成為閒置資金最佳去處。此所以馬政府第一任期時,就以「奢侈稅」的名義對炒房課稅,但後來是因實價登錄漸趨成熟、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才讓房市投機退潮房市轉入空頭。因此,如果選擇性信用管制無法讓炒房消退,財政部的狠抽炒房的重稅大概就不上場也不行了。

不論從那個觀點、數據看,台灣房價都還是過高,前波空頭市場時房價跌幅有限,這次上場其實已填補缺口,整體房價已超越過往;政府下重手打房,不必太顧忌是否衝擊經濟,因為「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早已被證明是荒誕,而高房價對經濟、社會、年輕人、弱勢者的傷害,早已證明超過其帶來的短期產業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