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黃河、長江,只有腳下的土地…龍應台《大武山下》帶你找回心中的村落

2020-12-10 08:10

? 人氣

這幅文學地圖的另外一層涵義也在於,不管未來每個人從各自生長的地方去到了多遠的地方,親身走過了範圍多廣的地圖,都應該要有一副地圖,可以描繪出自己心中的那個村落。這幅地圖可能沒有什麼世界奇景,卻標記著自己是從何處來?而這件事是一個人一輩子都不該忘記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龍應台來到台東分享新書《大武山下》,讀者踴躍出席,是疫情影響下難得滿座的藝文活動。(作者提供)
龍應台來到台東分享新書《大武山下》,讀者踴躍出席,是疫情影響下難得滿座的藝文活動。(作者提供)

拋開人類中心式的視野

此外,龍應台也提到在小說後半所描述的十六公里的浸水營古道,其實就地理位置來說,全都屬於台東境內,《大武山下》這本書看似描述屏東的潮州小鎮,與台東卻有著非常深刻的連結,這份連結甚至更與土地相關。於是,龍應台繼續分享書中博物學式的植物知識,帶領台東的讀者,走一趟認識台灣植物的浸水營古道之行。透過朗讀,在小說文字中一一指認出那些美麗的植物:

六點多,天色微微亮起。草葉的重露濕了我們的襪子。彎身將綁腿繫好,就看清了小徑兩旁開滿了毛茸茸紫花的藿香薊,與開著粉紅花朵的巒大秋海棠擁擠成錦繡花叢,一片繽紛如粉,散發著葉綠素的清香。抬起頭來,一束一束陽光穿過杜英和青楓搖晃的樹冠射進沉鬱的林間,好像光束可以伸出手握住。

當天出席的貴賓包括台東縣長饒慶鈴、台東均一高級中等學校董事長嚴長壽等在地知名人士。(作者提供)
當天出席的貴賓包括台東縣長饒慶鈴、台東均一高級中等學校董事長嚴長壽等在地知名人士。(作者提供)

在這段文字中,紫花藿香薊、巒大秋海棠、杜英樹、青楓,眾多植物以文字的形式向人們現身,但人們卻很少能夠在腦海中出現相對應的畫面,龍應台形容這是一種人類中心式的視野,長久以來我們都忽略了周遭動植物的存在,渾然不知那些不會說話的事物,其實才是通向真實世界的道路。「只要我們願意停下腳步來,認識這些花花草草,你會發現他們很多都曾經以文字的形式向你現身過。」龍應台如此說道。整場分享活動,就像是漫步於深山古徑裡,彷彿只要閉上那雙只願意看見人類的眼睛,許多美麗事物的將會一一為你現身。

文學的確什麼用都沒有?

讀者提問時,談到該如何帶領學生寫作,龍應台說起一個納博科夫的故事,她說納博科夫小時候有一位老師,會帶著學生走進森林裡,要他們將地面上的落葉撿起,再依照每一片葉子顏色的深淺重新排列,排完之後請他們用手去感受每一片葉子的差異,再試圖以文字描述那樣的差異。如果說這是一堂「文學課」或「寫作課」,那麼納博科夫老師究竟想讓學生們學會什麼呢?這樣看起來,文學是不是一件沒有用的事呢?

說完這個寫作課的故事之後,龍應台第一時間便表示「文學的確什麼用都沒有。」不過,她隨即也進一步解釋,文學確實給了學生一些其他的能力與寶藏:首先,是一顆敏銳的心靈,其次是一雙能夠看見他人看不見的東西的眼睛,最後,則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而這些能力是其他所有被稱為「用處」的事物的根本,也是促使一個社會的文化能夠更加精緻的原因,因為文學讓人能夠看見差異,並且在差異之中,培養共感與同理的能力。

簽書時讀者把握機會近距離與老師表達內心的感受。(作者提供)
簽書時讀者把握機會近距離與老師表達內心的感受。(作者提供)

閱讀《大武山下》,也可以藉由不同的「眼睛」,而擁有多重的視野,在書中不同深淺之處,作者都預先埋藏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如果說這本小說是一種地層般的存在,那麼你可以挖得很深,在接近地心之處找到那熾熱無比的關於生命的真相;但同時你也可以選擇行走在地面上,觀看世界萬物在陽光下的清晰面目。沒有哪一種閱讀比較高級,但也唯有閱讀,才能帶領你看見每一片落葉的差異,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世界,甚至還能看見你內心裡,那個永恆的村落。

新書分享會時間:2020年9月6日

地點:台東桂田喜來登酒店5F國際劇院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