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仁台觀點:台灣閩南語、客家語與官語的源流

2020-12-13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閩南語,源自閩南泉州語與漳州語。圖為閩南語課本。(取自馬鳴國小本土語言教學網)

作者認為,台灣閩南語,源自閩南泉州語與漳州語。圖為閩南語課本。(取自馬鳴國小本土語言教學網)

台灣先賢連橫先生在《台灣通史序》中有名言:「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飲水思源,本文探討台灣主要方言與官語的源流,雖不像「台灣通史」類似正史,就算是一種民間追遠的野史類趣談吧!

漢人政府治理台灣,始自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舉大明旗幟率軍至台灣,驅逐荷蘭駐軍。延平郡王佔據台灣後,發展農墾、文教與經貿,建設台灣,將台灣建成「反清復明」的基地。當時隨鄭成功赴台的軍民大部分為閩南泉州與漳州人,因此,台灣的閩南系台灣人最多。

鄭成功軍中客家人本來就不多,此外,客家人後來因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施琅的建議頒布渡臺禁令( 南明時期廣東之民幫助鄭軍對抗清軍 ,禁令主要是禁廣東客家人移台),客家移民到台灣的更少。 早期客家移民,分佈在高雄美濃與屏東六堆。

台南平郡王祠的鄭成功像。(取自維基百科)
漢人政府治理台灣,始自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舉大明旗幟率軍至台灣,驅逐荷蘭駐軍。圖為台南平郡王祠的鄭成功像。(取自維基百科)

清末,列強垂涎台灣,清南洋大臣沈葆禎為加強台灣防務, 報請清廷開放閩粵移民,改台灣府為台南府,增設台北府,建安平港「億載金城」炮樓,並開發台東後山。此期間,大批廣東客家人移民台灣,主要大部份分佈在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園三縣,小部份在台中縣與台北縣。

在台灣移民中,閩南的漳泉移民族群間常械鬥,閩南與客家移民族群也常械鬥。客家族人口比閩南族人口少很多,在閩客械鬥常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 。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也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

目前,台灣人口中, 閩南語系約佔75%,客家語系約佔13%,外省語系約佔10%,原住民語系約佔2%。

一. 閩南河洛方言源流

閩南系台灣人,祖上來自閩南泉州或漳洲。泉州城在沿海,泉州港在元朝時是世界貿易大港,商業鼎盛。漳州城在內陸,元朝時以農業為主!

閩南話又叫河洛話,可能是當時閩南中原移民為不忘本而叫的,因中原地區以黃河流域洛陽附近地區為中心,可簡稱為河洛地區。河洛地區的方言,稱為「河洛方言」。

據考證,河洛方言最初應源自商朝官語。在周朝,除承繼商朝宗廟的宋國以商官語為通語(即普通話) ,當時在中原的鄭國、陳國、蔡國等國可能也以商官語為通語。(現在台灣很多講河洛話的人是姓鄭、陳、或蔡)

後來,曹魏與晉朝官語也源自商官語,茲解說於下。

今廣東潮州、汕頭地區也屬河洛方言區。《潮州民族考》載,秦時發兵五十萬屯嶺南,當時將領史禄為大軍鑿渠運糧,後來史禄被任命為揭嶺長,屯兵南海郡揭陽縣(唐以後屬潮州府)。當時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揭陽縣轄地為今韓江流域與閩南漳州、泉州片。這是歷史上記載,第一次北方中原人來佔領管轄今粵閩河洛方言區 (唐以後的潮州,泉州、漳州區),就河洛方言發展史而言,意義重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