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方面研判,當時屯兵在揭陽縣的大部份應是史禄率領的原中原宋魏區的降秦軍,為河洛方言區帶來了中原宋魏區語。由於宋國原為商後裔組成的諸侯國 (商貴族微子被周封於宋),魏國轄漳水旁的商朝都城殷,宋魏區語最初應源自商官語。
在商末,紂王叔父箕子因紂王無道屢諫不從,率眾逃亡至朝鮮半島建平壤城,現北韓語中還保留了一些商朝官語,譬如「一」讀作「ㄐ-」(Ji),與河洛語同。商族方言的一項特點是把許多名詞修飾的部份放在後面,例如商朝的帝王有祖甲、祖乙、祖丁、祖庚、祖辛。河洛閩南語也有這項特點,例如把人客當客人,把頭前當前頭,把雞公當公雞。
南越國統治揭陽縣近百年,到漢武帝滅南越的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縣人口已達3.5萬,户數約七千,嶺南潮州方言區應已初期成形。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期間,連年的戰亂和天災,造成可怕的饑荒,這期間從黃河中下游一帶逃亡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就食的至少有上百萬人,這些難民群中一部份輾轉出長江口由水路南下到浙江和閩南的沿海地區。翻開現在的福建省地圖,在閩南可找到晉江、洛江、洛陽鎮和洛陽橋,與晉及洛陽的關係不言可喻。此外,目前在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島、溫嶺市、瑞安市和蒼南、玉環、洞頭、平陽、泰順、文成、長興、臨安等縣,都有講河洛方言的鄉鎮,可當做旁証。
閩南金門縣文獻載:「東晉元帝期間,中土人士因避兵災移居該地的,有蘇、陳、吳、蔡、呂、顏六族。」閩文獻載:「永嘉二年 (308年) ,中原板盪,衣冠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唐歐陽詹為晉江縣鄭季實撰墓誌銘云:「其先宅榮陽,永嘉之遷,遠祖自江上更徙於閩,今為晉江人。」泉州《楊氏族譜》稱「其先弘農人,永嘉過江,遷於閩越。」
閩南話「假使」叫「設使」,曹操《自明本志令》言:「設使天下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魏的官語是洛陽話,曹操的話也可顯示閩南話與洛陽話的關係。2009年12月曹操墓驚現河南安陽 (商朝都城殷) ,又增加商朝官語、魏國官語、晉朝官語與閩南語相關的証據。
自秦征嶺南軍屯兵南海郡揭陽縣到永嘉之亂雖已歷五百多年,但嶺南第一批移民的原中原方言區應仍存在,許多原河洛方言區的中原難民,在西晉永嘉之亂後,千里跋涉避往在嶺南潮州附近講類似方言的地區,即閩南泉州地區。
唐高宗總章二年,閩南蠻獠土著因土地與徭賦發生動亂。朝廷命光州固始 (今河南固始) 人陳政爲朝議大夫兼嶺南行軍總管前往鎮撫。據《穎川開漳族譜》載,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亂平後,陳政子陳元光上疏請求在閩南增設漳州。垂拱二年准奏,並任元光爲首任刺史。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爲「開漳聖王」,各地建祠膜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