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堪稱台灣「Podcast元年」,疫情讓大眾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線上娛樂,通勤、做家務時都可以收聽的Podcast大受歡迎,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增加,題材也變得更為多元,從傳統的新聞、財經,到喜劇、社會議題甚至廚藝指南,還有許多反映2020年時代劇變的精彩節目,都讓廣播內容透過網路型態再次陪伴在人們身邊。
以下是《時代》雜誌(TIME)公布的10個精選英語Podcast節目:
10. 黑色議題(Black Issue)
對美國而言,2020年絕對是難忘的反省之年,根植於社會的種族問題爆發出來,令人思考何以走到如今境況。「黑色議題」回顧歷史,以當代視角反思由白人掌控的主流媒體所忽略的大眾文化,主持人克雷頓(Tracy Clayton)與格溫(Josh Gwynn)討論1990年代的情境喜劇,流行天后碧昂絲(Beyonce)金曲以及2001年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主演的電影《星夢淚痕》(Glitter)。
「黑色議題」也以批判視角重新檢視重要的文化現象,例如選秀節目〈超級名模生死鬥〉(America’s Next Top Model)的製作方式,即使該節目主持人泰拉班克斯(Tyra Banks)本身就是黑人女性的成功者典範之一,有些橋段仍可能有種族歧視之嫌。克雷頓與格溫也成功平衡了「粉絲」與批判的精神,為收聽者提供全新視野,理解大眾熟悉的流行文化如何隨著時代演進。
9. 居家烹飪(Home Cooking)
若是喜歡提前為佳節準備大餐,不能錯過美食作家納斯瑞特(Samin Nosrat)的Podcast「居家烹飪」。她的著作《鹽、油、酸、熱》以四大元素歸納廚藝精華,雄霸美國亞馬遜暢銷榜很長的時間,還被Netflix拍成影集。
納斯瑞特與赫威(Hrishikesh Hirway)共同主持「居家烹飪」,專為聽眾解決隔離時期的下廚疑難雜症,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例如「到底該拿墨西哥辣椒怎麼辦?!」或是「要怎麼做出像罐裝果醬一樣好吃的手作蔓越梅醬,才能滿足我挑剔的食客?」納斯瑞特的回答通常相當機靈,她的笑聲也很有感染力,赫威對雙關語則是信手捻來,對於隔離在家、只能在廚房找樂子的人來說,當然要讓餵食自己的過程充滿愉悅。
8. 死魚眼(Dead Eyes)
今年可能不太適合喜劇類節目,即使對話型的主持人也不太敢碰觸受疫情強烈衝擊的經濟問題。「死魚眼」是個有趣且「心胸狹窄」的節目,但卻不至於流於惱人,反而讓聽眾頗有切身的感覺。這可能與主持人康納拉特利夫(Connor Ratliff)的背景故事有關。
拉特利夫20年前曾有機會演出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製作的迷你劇集〈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結果卻被湯姆漢克斯形容「兩眼無光」而失去機會。拉特利夫就以探討自己為何被開除的「死魚眼之謎」作為開端,結果這種多年心結的話題卻格外引起共鳴,知名影劇人士如喬漢姆(Jon Hamm)、雷恩強森(Rian Johnson)等紛紛上節目描述當年如何失去夢幻工作,讓外人得以一窺好萊塢光鮮背後的殘酷生態。當類似節目難免會流於吐苦水,拉特利夫精湛的模仿與嘲諷技巧反讓節目變得更吸引人。
7. 洪水將至(Floodlines)
在疫情之前,《大西洋月刊》(Atlantic)作家紐克克(Vann R. Newkirk II)就已開始在Podcast上報導2005年卡翠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後續故事。在8集節目裡,他邀請經歷過颶風的紐奧良人:地方電台主持人、護理師、工程師與少女,並將他們的經歷與全國性的媒體報導作為對比,新聞多數聚焦在損失多麽慘重,忽略了人們受苦的心聲。
紐克克也請來當年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署長布朗(Michael Brown),紐克克拿出一張過失清單與布朗對質,包括被遺忘的風災受害者的帳目清單,場面雖緊繃卻處理得相當精彩,令人不禁回想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處理這場天災的狀況,並呼應川普(Donald Trump)應對疫情的方式,在兩個事件中,非裔美國人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付出更多安全、工作與性命的代價。
6. 每日(The Daily)
「每日」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出品的日間新聞節目,也是許多美國聽眾開啟一天旅程的必備品。回顧節目清單,「每日」記錄下了2020年令大眾感興趣的事件,陪伴大眾度過混亂時光,並適時提供足以影響人生的重大消息。特別是科學與醫療記者麥克尼爾( Donald G. McNeil, Jr.),每天提醒聽眾如何以最小風險度過每一天並安全下莊,他也擅長帶來樂觀的觀點,清晰分析數據。在這個全國對資訊求知若渴的時代,主持人巴巴羅(Michael Barbaro)與其團隊已將自身塑造為最值得信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