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今(15)天舉行第54次院士季會,並邀請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演講「農產品安全的展望」,而林聰賢也在講座中表示,預計在10年內達到農藥減半的目標。
林聰賢在演講中解釋,現在台灣農藥的使用量與國際相比明顯偏高,除了氣候因素影響之外,過去人們對農藥的使用習慣也有關係。根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國內生產加上國外進口的農藥量為2萬5555公噸。林聰賢進一步表示,希望藉由設施農業、生物防治、疫病監測與非農藥防治技術,大幅降低農藥用量,並期望能在10年內,達到全國農藥使用量減半的目標。
至於具體而言該如何實行?林聰賢指出,現在科技可以製作生物酵素作為替代農藥,而除了在藥品生產上進行改革、增加對環境的友善外,農委會也推廣5年2000公頃設施栽培,以及疫病的完整監測,往後蟲害可以逐漸改用集體誘捕的方式,進而減少農藥使用量;但最重要的是,也還要進一步改變農民的用藥習慣。林聰賢說,若未來台灣的技術成熟後,也能將這些經驗與技術變為一個產業,並向外輸出到東南亞國家,讓消費者對農漁產品安全更有信心。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也對此表示,台灣為高溫濕潤的氣候,因此導致農民為了防治作物的病蟲害,習慣大量使用農藥;根據統計,台灣與鄰國日本相比,農藥使用量偏高,主因正為氣候因素,高溫多雨所致的病蟲害多,不像是溫寒帶地區會降雪,可變相減少作物病重害的發生;除了環境因素外,另外還有農民的用藥習慣。因此,未來10年內,希望透過輔導農民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可將農藥使用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