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阮劇團《十殿》反攻國家舞台 團長汪兆謙:證明城鄉關係開始翻轉

2020-12-22 19:39

? 人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共製劇作《十殿》將於明年登台演出。(吳尚軒攝)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共製劇作《十殿》將於明年登台演出。(吳尚軒攝)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共製劇作《十殿》將於明年登台演出,製作團隊阮劇團22日舉辦記者會。團長汪兆謙表示,一個劇團居然能在嘉義生存,還可以靠在地資源發展出作品反攻都會、站上國家舞台,這象徵過去的城鄉關係開始翻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表藝下轄兩廳院、歌劇院、衛武營3場館與阮劇團共製作品《十殿》,將在明年4月陸續登上3場館舞台,該劇以嘉義金財神大樓為場景,透過這棟現今已經沒落的住商混和大樓,結合台灣5大奇案,訴說從1993到2023年橫跨30年的故事。

阮劇團22日於國家兩廳院舉行記者會。汪兆謙表示,阮劇團2003年在嘉義成立,明年即將邁入18歲成年禮,以前都覺得國家級劇院是個殿堂,輻射出來的都市模式,好像成為大家的共同想像,而阮劇團希望找到另外的節奏,很幸運走過這18年,生長出不同於都會劇團的面貌。

20201222-國表藝三場館與阮劇團共同舉行《十殿》記者會,會上劇中金財神大樓意象節動土儀式,象徵劇作啟動。(吳尚軒攝)
國表藝3場館與阮劇團共同舉行《十殿》記者會,會上劇中金財神大樓意象節動土儀式,象徵劇作啟動。(吳尚軒攝)

首度以《十殿》登上國家級場館,汪兆謙認為重要的象徵是證明台灣過去的城鄉關係開始翻轉,「最難離開都會的劇團,居然能在嘉義生存,還可以靠在地資源發展出來的作品反攻都會、站上國家舞台,重要意義在這裡」,當然在鄉村跟都會遭遇的困難不一樣,但在已經2020年,網路即將邁入5G的時代,過往的城鄉觀念可以開始改變。

「希望過《十殿》把30幾歲這代的故事說出來」

汪兆謙談到,《十殿》的故事橫跨30年,從90年代的經濟起飛到金融風暴,再到當代多元社會下30幾歲青年的壓力, 台灣過去重要作品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雲門的《薪傳》都可以看到屬與一個世代的縮影,這次他希望可以透過《十殿》把80年代出生、現在30幾歲這一代的故事訴說出來。

《十殿》劇本由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吳明倫透過2年進行田調、創作。她表示2年對劇本創作來說是很奢侈的事,很感謝有這樣空間進行創作,阮劇團過去改編西洋名著,後來也開始台灣經典如《嫁妝一牛車》的改編,後來她發現5大奇案的元素非常適合劇場,應此開始創作這個故事。

吳明倫說明,《十殿》分成〈奈何橋〉、〈輪迴道〉2部戲共10個故事,2部之間彼此有關連、形式上有呼應,也可以獨立看待;汪兆謙說明,2部戲的演員跟舞台都一樣,但風格不一樣,就像一張專輯有分A面、B面,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聽。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談到,當初看著汪兆謙回嘉義,一開始在車站月台、教室等各種奇怪的地方演出,他如果留在台北當然會有很好的成果,但他堅持要留在嘉義,這對生命跟團體創作都是很重要養分。而《十殿》從劇本發想到演出呈現的過程,絕對值得一個創作者好好觀察,怎樣把這條路做得完整、紮實,也希望這套模式可以繼續推廣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