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的諮詢會議中,筆者另以「血鑽石」作為譬喻來形容玉山學者計畫。教育部所獎勵的玉山學者,有如光鮮亮麗的鑽石,集至高的榮耀和龐大的資源於一身,卻是以基層學術工作者的血汗勞動和流浪博士流離失所或遠走他鄉的悲劇換來的。
台灣高教長期以來的資源分配不正義早已造成頂大/非頂大、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專任教授/非專任教師之間在勞動條件和勞動尊嚴上的巨大鴻溝,如今玉山學者計畫的推出,將更進一步地惡化兩者間的天差地別,讓高教資源分配不正義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其後果是,造成台灣內部各大學間嚴重的人才單向流動。光鮮亮麗的頂尖大學優渥資源所產生的磁吸作用,將導致其他大學資源的貧困化和人才的流失。
事實上,7年前的彈薪方案就已經沒有辦法遏止反而讓這個問題更加惡化。以筆者所服務的學校為例,許多曾領取教育部50萬或科技部18萬彈性薪資的同仁,在享有豐厚加薪福利的同時,仍不斷努力尋找異動的良機,一旦機會來臨,大都毫無眷戀地離開本校。如今他們大多早已不見蹤影,轉往研究機構或頂尖大學服務。在表象上,這似乎是非常正常的個人理性抉擇,但若往深層探究,卻更是整體高教資源分配結構扭曲的結果。過去的彈薪計畫如此,未來的玉山計畫不但不能為處於劣勢的大學攬才、留才,反而更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加速高教體系的崩壞。
更糟的是,那些私校人才流失所留下的空缺,多半由從政府(特別是教育部)或國立大學退休再任的大量雙薪教授所優先填補。而這些人多半並非人才,卻在領有高額月退(多數享有18趴)、私校全薪(多半擔任行政主管,享有主管加給)之餘,最有可能以球員兼裁判的方式自肥,而從彈性薪資中再分一杯羹。現有偏頗的彈性薪資獎勵結構都還未徹底翻修,就推出模式相仿的玉山計畫,恐怕將重蹈覆轍甚至加速台灣內部許多非頂大或私立大學的人才流失,間接也傷害了這些大學學生的受教品質和權益。
血鑽石的另外一個指涉是,玉山計畫的選擇性偏見和系統性排除,將造成學術界「這廂朱門酒肉臭,那廂路有凍死骨」的兩極現象。玉山計畫擬以年花56億,三年共168億。包括投入30億元延攬和留任1000個玉山學者,年花20億讓大學拔尖加薪,並增加每個正教授學術研究加給5445元,計投入6億元等。這將造成對既得利益階層的錦上添花,卻無法對處於極端惡劣處境的基層學術人力做出雪中送炭。王增勇即指出,近六年有2萬多個年輕博士畢業,卻只有4百多個教職,其中還有些要被退休再任的雙薪教授卡位,剩下的多半是非典雇用的約聘或專案工作。與玉山學者兩相對照,他們的處境更顯出高教資源分配不公和誤用的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