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後,在高教政策上,先後推出深耕計劃、玉山計劃兩大競爭型經費,涉及整整五年高達900多億元的高教經費分配。
過往2006~2015年「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劃,進行了兩期耗費一共1000億元鉅資。所造成的結果只有資源分配不均、教學研究資源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更因為以論文、國際期刊數量做為經費分配的準則,造成學校重研究輕教學以及論文造假掛名事件頻傳。就連教育部所核定的「2016年高等教育競爭型經費延續計劃」也承認這些缺點。更可笑的是,這份計劃書也揭露,這十年間領取大量競爭經費的「頂尖大學」的國際排名不是倒退、就是沒有顯著的成長。
過去10年的競爭型經費政策,不只連最初設定提升「國際排名」的目標沒有達到,更造成整體大學學生受教品質受損。這樣失敗的政策不只沒有被檢討、沒有補救措施,民進黨執政後更在競爭型經費已經造成這麼多明顯危害的情況下,反而擴大競爭型經費的規模,持續忽視大學生的受教權益。
民進黨執政這一年多以來,高教議題可以說是烽火連天。從台大的論文造假弊案、私校退場條例圖利私校董事會,一直到近日引發眾多學生教師抗爭的大學大量不續聘兼任教師事件,都清楚呈現了,目前台灣高等教育因為政府競爭型經費所帶來的缺失與放任大學商品化經營所造成的種種弊端----讓學生處於高生師比的受教環境下,受教權嚴重受到損害。不只學生過得不好,就連大學中多數的教師工作權益也不受保障,目前將近49.96%的大學教師都是工作不穩定、沒有最基本勞動權益保障的兼任教師與專案教師。相較於目前台灣整體非典勞動人口只占全體勞工的7.04%,大學教學場所卻是全國平均的7倍以上。在大學經營者成本獲利考量之下,大學教師已經成為最彈性聘僱、剝削最嚴重的職業之一。
去年國慶日,剛上任的總統蔡英文口口聲聲說要給青年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然而卻是說一套、做一套,依然用高教競爭型經費、放任大學商品化經營來傷害大學生的受教權益。近年來,台灣整體的教育經費支出已經從占GDP比例6.27%(1995年)穩健下降到5.04%(2014年)。教育部所編列的高教經費也從占GDP的0.6%(2011年),下降到2016年占GDP比例0.57%。這樣實質縮減經費的情況,說明了政府越來越不將教育視為應由政府負擔的公共支出,轉而讓更多學生繳高學費就讀私立學校或者背負高額學貸。
目前台灣的就業事場,大學學歷早已成為了「基本學歷」,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只是為了求得一份足以生存的職業而不得不進入大學。然而政府卻讓多數的學生唸大學唸得越來越「不值得」,連年縮減、分配越來越不均的教育經費,型同變相誘使大學商品化經營成為「學店」,大學「追求盈餘減少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減少聘用專任教師、減少學生教學環境的支出。大學生的受教品質越來越低落,畢業後還要面對實質薪資倒退16年的就業環境,受教育不再是一種投資、而只是剝削,台灣的青年只有越來越看不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