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銓敘部有意研擬放寬公務員兼差兼職,教育部和科技部先後推出新的計畫,從教師年薪可加碼到六百五十萬的「玉山計畫」到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提高五成,從一個月一萬元加碼到一萬五千元。說法是「公教年金改革定案後,台灣高教留才、攬才問題浮出檯面,學界憂恐加速人才外流」,先不論一個月增加五千元計畫主持費,到底有沒有「留住人才」誘因?這樣挖東牆補西牆的政策,豈不坐實年金改革方案的缺漏?
先看教育部的「玉山計畫」,最高年薪六百五十萬要用在國外攬才五百人,國內留才五百人,提高教授研究加給百分之十,平均大概每個月可以多五千多元,同時鼓勵各校利用高教深耕經費實施彈性薪資,估計要投入五十六億,一萬九千人受惠。然而,高教工會對這個計畫並不領情,認為計畫未必照顧得到工作相對沒有保障私校教師。
事實上,大學教授的薪資早有彈性處理的制度,年薪上看六百萬的學者也大有人在,不說別人,就說從台大副校長轉任教育部政次再轉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他擔任Intel計畫主持人在台大任職的薪水差不多也就是「玉山」水準。從扁政府時期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到馬政府時期五年八百億的「後頂大計畫」,都聲言要聘請諾貝爾級的教授,請回來幾位很難計數,但未能扭轉教授轉出陸港星或海外的趨勢。中研院直屬總統府,情況好一點,海外延攬院士的能量較大,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就請回來的諾貝爾級中研院長李遠哲、翁啟惠,他們的年薪當然也屬玉山水準,然翁啟惠迄今官司纏身就不提也罷。人才回來台灣,下場好嗎?
至於高教工會關切的私校教授,很大部份甚至連一份專任教職都沒有,有一聘沒一聘的流浪教學生涯,既無法提升自己的學術專業或研究成果,更難以「享受」教育部提供的專任研究之加給,這樣的年輕教職如果有機會,能不外逃嗎?
同樣的,科技部要年增九億預算,提高研究計畫主持費,估計嘉惠一萬六千人,另外諸如AI專案計畫,主持費可達一個月6萬,照陳良基的說法:「絕對可以跟美國抗衡」。當然,不知道能搶進AI專案計畫者,能有幾人?至於通過加碼的計畫主持費,在資深資淺之間,年輕學者所佔比例同樣偏低;而在公、私立之間,「大餅落在頂大學閥,私大頂多只能分到餅渣。」
不論是「玉山計畫」或者研究計畫主持費調高,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思考主軸到底是「補貼」?還是「攬(留)才」?如果是後者,兩大部理應知曉各頂尖或知名大學多半都有校務基金,財力尚可,也都有支付各種講座的薪資彈性,如前所述,如果這樣台清交成都請不到「大學者」,加五千元計畫主持費,或再加碼「玉山」級年薪,為什麼就能改變?台灣請不動大學者的原因,除了薪水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就像政治橫掃各領域,教育也難脫逃於政治之外,若說台灣社會民粹,大學校園的民粹肯定也是典型,尤其以校長選舉最嚴重。絕大多數的國立大學校長,都不得不屈服於「競選文化」之下。這種競選惡風令國外人才聞之色變,台灣早就開不出「國際標」的大學校長了。大學若是沒有一流的校長,誰能幫學校延攬一流教授?舉例而言,早前台大遴選校長,辦學成績備受肯定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沒頭沒腦被捲入台灣的「選舉文化」之中,遭抹黑抹紅,嚇得他退避三舍。現任交大校長張懋中原本也是候選人,後來也被技術性逼退。我們不敢說台大之後選出的校長不好,但是在捲入學術抄襲爭議後,校長與學校名聲一起崩盤,這大概也不是玉山年薪能挽回的。
此外,玉山計畫要延攬的「人才」,卻要由教育部主導審查,適合嗎?中研院士邱成桐直言,「最好的人才還是要由最好的人才來挑選,政府對大學不信任,要自己來管,問題是政府並不可靠。」他認為政府要自己控制所有的資源,這是不好的,也不會成功,因為高等教育無法用最民主的方式製造出來,政府也沒有這個靈活度和審查的專業。教育部學術奬不夠大、國家講座不夠大,又弄個玉山學者,還是由教育部組織委員會審查,官方審查主導等第,直逼「九品中正」的框架。教育部大概得防著「玉山學者」出爐,又將是學界抗議聲起之時。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教育部和科技部想得到底是補貼薪資還是延攬人才?如果大學教授的薪資與終身待遇,因為年金改革而降低,造成大學教授感嘆不如歸去,或加速外逃,那麼用這種挖東補西的名目行補貼之實,委實不倫不類。年金改革時,公立教研人員是被改革對象;延攬人才時,公立教研人員是被補助對象;缺電危機時,公立教研機構又成了壓制尖峰用電的彈性閥門。將來被延攬回來的玉山人才,可能得挪一部分薪水投資退休基金,再用一部分薪水中午找咖啡廳吹冷氣。政策紊亂若此,沒有別的形容詞,唯一的結論只有四個字:精神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