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蔡英文核食改和牛─台日「餐桌外交」大解密

2017-09-22 06:00

? 人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和牛進口是2001年狂牛症爆發禁止輸入後,連同荷蘭、瑞典一同解禁,並非我國單獨「對日貿易談判」的斬獲。衛服部食藥署預告進口相關措施後,上月蔡英文接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谷崎泰明理事長時表示「台灣希望能早日參與包括TPP在內的各個經濟整合」則是蔡政府年終和牛大餐中沒說完的秘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TPP因川普態度舉棋不定,反倒形成日本主導的契機,美國原先所堅持的ISDS(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新藥資訊保護期、食安等議題皆招致日本國內的反彈,使得經濟整合裹足不前。此外,就算美國撒手不玩,TPP 11國GDP仍有11兆美元,日本GDP雄踞44%成為第一大國,汶萊、馬來西亞、越南等具有天然資源及成長潛能的國家更是日本瞄準的緊密夥伴。

日本國內也逐漸了解,保護本國農業並非全靠關稅,建立農業技術及農產品的國際戰略才能轉守為攻。2016年5月農林水產省擬定「農林水產業輸出力強化策略」,要在2020年達到輸出總額1兆日圓的目標,經濟財政特命大臣茂木敏充擔任主席,内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農林水産大臣齋藤健、經濟産業大臣世耕弘成擔任副主席共同與會,會中直陳台灣列於牛肉解禁及擴大輸出的重點區域,蔡英文政府在日本內閣府高層政策會議開議2年內配合達成政策目標,算是台日關係重大突破還是大勢所趨,答案應該不難判斷。

和牛和魂應一次到位,健全產地標示機制才是硬道理

無論是名為餐桌外交,還是農產品外交,單方面讓利都無助於國內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及技術創新,日本飲食業者挾其品牌優勢在台灣拓店幾乎無往不利,蔡英文政府解禁和牛增加消費者選擇權是好事一樁,但就對日貿易談判的實際獲益而言只是錦上添花,台灣在大舉輸入日本和牛之際,不該只是重申強化檢疫,杜絕狂牛症疑慮,將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當作唯一任務。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不過和牛牽來台灣養就不再是和牛,但農產品加值技術卻可以移植,與其費力追求台灣和牛,不如從被動的農產品輸入國,轉為要求技術協力的夥伴國,透過日本的和牛經驗,一舉健全我國農產品的產地證明標章及地理標示制度,才能實際讓我國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往高端位移、進而站穩國際舞台,提升農民、養殖業者、畜牧業者的收入,以經貿談判聞名的蔡英文總統,在對日貿易談判中,不能只有客客氣氣。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