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所涵蓋的範圍很廣,猶如森林位於高中低緯度般,而分別呈現出不同的「林相」,如此一來,不同國家的不同產業結構,自然也就呈現出自己的「林相」特色。此外,不同的「林相」在發展上所需要的條件也不同,故就國家發展的觀點,我們所應關心的課題是,台灣當前的產業發展,在既有的基礎與「林相」上,是否須做新的調整與布局,才能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快速進步的腳步,甚而能走在時代的前沿。
若再以上述林相類比,它的發展無外乎陽光、空氣、水、土壤及大自然環境的考驗(如天災、氣候、蟲害等等)。若是發展的條件佳,就能發展得好,反之,就沒有它發展的條件。而若我們將上述概念應用在產業的發展上,它們也能彼此相通。
產業發展的「基本要件」
就產業的發展來說,其基本要件不外乎就是水、電、土地、人力(勞工及人才)。此外,其他「自然環境」的部分,如政府的效能、稅制、經商環境條件等因素,也都十分重要。為此,在產業政策上,政府實應認真地檢視上述種種因素與環節,時時提高警覺投資與經商環境的國際消長,如此才能提供國內外投資者最佳的吸引力,讓其能及早落地生根,迅速地發展與茁壯,產業的發展,自然就能聚樹成林,而能蔚然成蔭。
相對地,若是上述發展的相關條件出現缺口,甚而致出現多項缺口(如「工總」所說的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時,則「林相」必受影響,而其最嚴重的情形,則會導致整個林相的毀壞;而這種不幸的情形一旦發生時,則產業上「林相」的復原將會是件十分不易之事,在產業的發展上,不同國家與不同產業區位間,常存在者激烈的「競合」或甚至是「互斥」關係,在替代關係強烈的情況下,原已被破壞的產業林相將愈來愈難重生,若此,則會呈現出一種不可回復(irreversible)的發展困境,這是現今台灣在產業發展上所應特別警惕的地方,也是政府及執政當局所應積極檢視的重點。
產業發展的「進入障礙」
產業發展所須的條件甚多,因此,它是存在有許多「進入障礙」的,這些進入障礙至少有:企業家精神、人力資本、政府效能等。就企業家精神而言,政府宜扮演啦啦隊的角色,要為他們加油打氣,而不是污名化他們,畢竟一個傑出的企業家能創造出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來,若為民粹之故,而任意地輕賤其為為德不卒的「財團」時,企業家的出走將是自然的結果,而其後果,自當由全民及政府來共同承擔。
企業家精神的最重要表徵在於勇於創新及承擔風險,這是十分不易的,以工業4.0的推動來說,就是一大考驗。若是與台灣相較,其他地方的創新環境較佳,或是發展風險較低時,企業家的選擇應是後者,除非,該企業家對台灣情有獨鍾,但那畢竟是少數特例,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更不是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