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vs.價值感 你在職場的付出到底值多少錢?
原本喜樂的平安夜,主計處卻公布了一個很不喜樂的消息,去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是49.8萬元,換言之,全台有半數、大約是398萬的受雇者,年薪不到50萬元,這是一個貧窮的中產階級社會。更慘的是,未滿25歲的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只有34.9萬元,也就是說,過半數的年輕人一年的薪水連34.9萬元都不到。
很多職場作家的文章都教過大家,不要害怕跟老闆要錢談薪水,「要好要滿」是最高指導原則,該怎麼去要求加薪,很多「職場文」都有傳授,本文不贅述。我要談的是,你在職場的付出,這樣辛勤工作到只差沒往生的你,在老闆的眼裡,究竟值多少錢?為什麼你再怎麼努力,做得比同事好,他們升官加薪了,而你還在原地踏步?
勞動付出只是基本款 「價值感」才是不可取代的關鍵
我在某家新聞台擔任主管的時候,老闆問我,該用什麼方式,讓這家充滿本土味的新聞台,轉型變成觀眾選擇看國際新聞的首選?直白地說,我們想擺脫被認為是「島國」新聞角度的「土」味、社會新聞的「腥」味,想從「本土」品牌一躍成為「國際」精品。
我用手中有限的資源,依據收視率數字,拼湊出收看這家新聞台死忠觀眾的圖像。最後得到的結論是,為了不影響現有的收視基本盤,我建議公司,利用收視率較差的下午四點到五點,這個時段幾乎是所有新聞台的垃圾時間,也就是不管你播什麼,這個時段的收視率都不會好,乾脆就利用這個時段播出一小時的國際新聞,既不影響現有的收視成績,還能替頻道形象增添「國際化」的升級感。
我喜孜孜地呈上報告,老闆卻說:「妳知道下午四點到五點會看電視新聞的都是什麼人嗎?一半以上是臥病在床的老人,妳播國際新聞給誰看啊?」
老闆駁回我的研究報告,在一段時間過後,他花了百萬元,請了一家知名的廣告公司,替這家新聞台做國際化的轉型建議。這家知名的跨國廣告公司,運用科技大數據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在不影響現有收視群的情況下,建議先在收視率稍弱的時段,加強播出國際新聞,慢慢建立國際新聞的品牌形象,吸引更知識化、年輕化的都會觀眾。
老闆開心笑得嘴角裂到了耳根,我在想,這花了百萬元得到的結論,不就是跟我的分析報告一樣嗎?為什麼一樣的結論,知名跨國廣告公司的研究報告就是寶,而我就是個屁?
這就是「價值」跟「價值感」的差異。
我在老闆的眼中,只有價值,就算我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認真做到只差沒吐血,在他看來,這只是我領薪水應該付出的勞動價值,而真正能讓員工升遷加薪的,是員工在老闆眼中的「價值感」。知名跨國廣告公司光是招牌就充滿「價值感」,一如精品名牌包。
當你在老闆眼中充滿「價值感」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對的;反之,只有價值而沒有價值感,你注定是被標價低薪的員工,你的去留沒人在意。
為自己加值 選擇海外工作是我職場生涯的最後一搏
老闆的主觀認定一旦成形,你再怎麼努力也枉然,這是職場的現實。社會或許有接納改過自新「更生人」的雅量,但是在職場,老闆心中沒有「更生人」的存在。
展開自救替自己找出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薪水自己掙」,我選擇到海外工作,這個決定讓我的年薪一下三級跳。我還是我,我的價值及價值感,卻在做出出國工作一搏的瞬間,迅速增值。
當時的我45歲,正是國內外工作機會的最後年齡上限,我做決定的心情就像席慕蓉的「暮歌」:
我喜歡將暮未暮的人生
在這時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結局尚未來臨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尋我那顆曾經徬徨悽楚的心
既已成型、只差結局。已經過去的職場生涯20年,我無法改變;而尚未來臨的結局,我想奮力一搏。
給所有在低薪中,奮力爭取價值感的你。
*作者曾為電子媒體工作者。本文授權自莎莉夫人的工作生活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