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年)有一個好的開始。」鄭貞茂說,有現金淨流入,就趕緊還債,希望2021年,降低負債比率到80%,流動比率也拉高到80%。而帳上80億元的累計虧損,預計在年底可以砍半至近40億元,目標2022年打平,開始發股利。
鄭貞茂不諱言,只要歷史包袱還在,陽明就沒有能力與別人軍備競賽。「先解決過去高成本的問題,等都解決了,還有資源,才會進入擴張階段。」歷史經驗告訴鄭貞茂,公司要擴張,不管是決策或應變能力,都必須更謹慎靈活。(延伸閱讀:全球大缺櫃又缺人!運價狂漲、淡季超旺,貨櫃三雄誰是最大受惠者?)
靠什麼做到?大數據分析。鄭貞茂指出,公司知道客戶、貨品在哪,就能爭取更多高單價貨品,優化攬貨結構,同時更好地掌握市場動態。
大數據還能幫公司做出更好的航線規畫。鄭貞茂舉例,做好海域水文的資料分析,船可以走更省油的路線,降低燃油成本。陽明一年營收約1千4百億元,燃料占成本比重約10%,也就是一年要花約1百40億元在用油上,「這邊省一點,就有幾億元的空間。」
除節省成本外,船隊調度可以更機動,當某條航線需求好時,派其他地方船隻來支援,「這邊多一點,那邊就少一點。」或當一地需求沒有那麼多時,可以大船換小船。鄭貞茂認為,數位時代,要打破過去以經驗為依據,改用數位工具作為公司策略的依據。
疫情還沒有結束,塞港問題短時間難解,市場看好2020年下半年的高運價行情,將延續到2021年,並帶動5月美西線的長約價上漲。加上市場缺船,供給吃緊,明後年(2021至2022年)都有新船要下水的陽明,屆時運力大增,帶動獲利表現。
目標「每艘船都能獲利」
但撇開這意外的榮景,鄭貞茂認為回歸常態後,全球航運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市場是dynamic(動態的) ,當你決定了策略,市場可能很快又變了。」10年前高價租船留下的包袱,陽明到現在還沒擺脫。接下來3到5年,舊船租約陸續到期,且有汰換需求,公司還會再買幾艘新船,但「我跟同事講,要看到20年,甚至25年。」他認為,未來航運業對冷鏈與環保的要求愈來愈高,在購船決策上必須納入考量,確保每艘船都能帶來獲利。
對陽明來說,這也是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讓員工休息一陣子,不用每天去煩惱錢的問題。」鄭貞茂笑稱,先蹲低把公司的體質打理好,日後才能跳得更高。
撰文/戴慧瑀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