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信專文:想當年,李、扁為兩岸政策求同存異的努力

2017-09-27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總統直接民選是台灣歷史發展「本土化、現實化、民主化」之總體趨勢的具體呈現,當我們看待總統直接民選後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影響這個議題時,不應侷限於「總統直接民選」這單一的事件,而應著眼於以「總統直接民選」為輻轂之總體發展趨勢。圖為總統蔡英文。(資料照,蘇仲泓攝)

作者認為,總統直接民選是台灣歷史發展「本土化、現實化、民主化」之總體趨勢的具體呈現,當我們看待總統直接民選後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影響這個議題時,不應侷限於「總統直接民選」這單一的事件,而應著眼於以「總統直接民選」為輻轂之總體發展趨勢。圖為總統蔡英文。(資料照,蘇仲泓攝)

1996 年 3 月 23 日,台灣人民第一次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選出中華民國的總統。這是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一直到國民黨戒嚴統治時代,爭取由人民自治的訴求,一直沒有中斷。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如彭明敏師生三人在 1964 年提出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就呼籲「遵循民主常軌,由普選產生國家元首」,一直到民進黨成立、蔣經國去世,「總統直接民選」是當時在野勢力最重要的政治訴求。1992年4月19日,民進黨發起「總統直選大遊行」,並佔領忠孝西路三天二夜後被強制驅離,是此運動訴求的最高峰。四年後,訴求成真。

可以說,「總統直接民選」是台灣歷史發展「本土化、現實化、民主化」之總體趨勢的具體呈現。這個發展趨勢是相對於蔣氏政權「移居、過客、威權」之性格形成的,其核心關注點是蔣家政權的統治正當性。因此,當我們看待總統直接民選後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影響這個議題時,不應侷限於「總統直接民選」這單一的事件,而應著眼於以「總統直接民選」為輻轂之總體發展趨勢。 

大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兩岸是隔絕的,敵我對峙的,「漢賊不兩立」。這種態勢,除了是針對對岸政權之外,也針對生活在台灣的人民,每一個人跟中國大陸的可能關係都要受到戒嚴戡亂體制的管制。從現實上來說,不管是從國際形勢、民主正當性等角度來看,甚至人民的日常生活,都處在不正常的狀態,比方說兩岸不准往來所造成的人倫隔絕。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除了以威權政治權力強力壓制外,能否正常持續下去,非常讓人懷疑。在這種背景下,以「總統直接民選」這一心理訴求為核心焦點的民主化訴求,指向一個大方向,那就是「正常化」,政治秩序的正常化。從內政到對外,包括兩岸關係,都是如此。許多改革在自由化、民主化的訴求中欲迎還拒地啟動。兩岸也從你死我活的國共內戰逐漸變成沒有煙硝的國共內戰,緩慢地朝向「本土化、現實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從人倫隔絕發展到社會、文化、經濟的往來交流。 

總統經國先生接見參與國家建設有功人員趙耀東,兩人握手致意。(1978.12.11/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官網)
總統經國先生(左)接見參與國家建設有功人員趙耀東,兩人握手致意。(1978.12.11/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官網)

1979 年美中建交,北京改採和平統一政策,並展開對台(基本上以國民黨高層為主要對象)招手的統戰攻勢。當時,兩岸仍隔絕,蔣經國高懸「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當日之情境,可以 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及 8 月 17 日蔣宋美齡的回函《給廖承志公開信》,見其一斑。信中,作為國民黨元老廖仲凱之子、蔣家故舊的廖承志,對蔣的三不,「期期以為不可」,套交情說「世交深情,於公於私,理當 進言」,殷殷勸說國共再度合作,兩岸談判統一。國民黨方面則由旅居美國的蔣宋美齡以長輩之姿,家書口吻,發表一封《給廖承志公開信》,說蔣經國「負有對我中華民國賡續之職責,故其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信中盡顯長輩開導子侄之態,最後要其「幡然來歸」「回頭是岸」,拒絕了國共和談之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